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谈天说地

文章导航

陆征祥的功与过

  陆征祥的功与过

  ◎ 俞剑明

  在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的名人比比皆是,清末民初的陆征祥就是其中一位。

  陆征祥(1871——1949),字子欣,上海人,原籍江苏太仓。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留有重彩的传奇人物:他既为清朝效过力,也在民国当过官。他曾做过一任国务卿、三任国务总理、八任外交总长,并三次出任驻外公使。他从小接受儒家教育,长大后却成为基督徒,终老在天主教的隐修院里。他是第一个冒着杀头危险减掉辫子的大清王朝官员,并率先支持孙中山“起共和终帝制”的主张,领衔通电要求清朝皇帝逊位,其举动无疑是进步的,甚至是革命的。但在袁世凯醉心于当皇帝的春秋大梦时,他虽曾有所劝阻,然而最终还是屈从袁氏淫威,参与了封建复辟活动,并且受命担任国务卿之职,其举动无疑是怯懦的,甚至是反动的。他曾担任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中方首席谈判代表和最后签字人,因而遭到国人的一致唾骂,但后来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和合法权益,毅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愤然挂冠辞职,这又使他在归国时受到英雄凯旋般的热烈欢迎。他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挚的爱情,与比他大16岁的比利时姑娘结婚,并一生只爱此一人,令人赞叹和感佩。但他又以封建士大夫的“事君以忠,能临大节”这一信条为座右铭,对袁世凯俯仰相随,忠心不二,这又不能不令人嗤之以鼻。他后半生遁入空门,在国外隐修院里为上帝祈祷,但这没有妨碍他在中国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倾力帮助中国的抗战救亡大业。正如他在弥留之际所表达的,“我的大半个心还是中国的。”凡此种种,都不能不使人对了解和研究陆征祥的人生轨迹和心理性格产生格外强烈的兴趣。

  中国有句老话:“时势造英雄。”以陆征祥的超凡才干和清廉品质,他本来是可以在国务总理和外交总长、驻外使节的职位上大有作为的,然而他却无奈地哀叹:“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尽管他曾大力修饬当时的外事部门,调集和培养既懂外语又懂外交的人才,并亲力亲为,与外国列强百般斡旋,但收效甚微,最终只能违心地接受外国强加的苛刻条件,最好的结果也无非是以拒签表示抗议。对过去数百年来众多的丧权辱国条约,我们当然有理由痛恨和谴责那些当权者,包括谈判者的昏庸、懦弱、无能,但最根本的原因难道不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势单力薄吗?当国家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时,有谁能力挽狂澜、改变任人宰割的悲惨处境?从这点上说,我们对陆征祥之类人物,实在不应过于苛求。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江南游报 谈天说地 00007 陆征祥的功与过 2019-12-19 江南游报2019-12-1900006;江南游报2019-12-1900007;江南游报2019-12-1900008 2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