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我国交通跑出发展加速度
春运路更短、更快、更舒适的背后,是交通结构的完善与运输服务的提升。
绿皮火车、客车、轮船、飞机、高铁……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便捷,出行越来越舒心。
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资稀缺,人口流动小,春节主要以短途探亲为主,客运汽车是运输主力。蒸汽机火车,虽是绿皮车、闷罐车,条件差、速度慢,但火车票仍是奢侈品。
80年代至90年代,国家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工”成为春运主客流。内燃机火车成为春运期间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90年代末,出现了骑行回家方式。他们大多是在外打拼的务工人员,出于时间或成本考虑,选择骑着摩托车,载着亲人和行李,千里迢迢,如“动物迁徙般”,穿梭在公路上,风吹日晒,只为与家人团圆的一刻。
2000年以后,春运坐飞机回家不再是一个奢侈的选择。机场春运客流量逐年增加明显,北上广深等热门航线几乎每个航班都是爆满。
2007年,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面世。春运坐火车回家变得既便捷又舒适。
2017年,350公里的时速,装配了充电插座和无线网络的“复兴号”动车诞生。至此,春运回家又多了一个选择,更快、更舒心。
其次,春节期间,许多高速免费通行,自驾回家方式占据主流之一。网络平台发展迅速,拼车、租车、顺风车也相应成为流行的回家方式。
短短几十年时间,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补齐了春运的传统短板与服务洼地,让返乡路提速再提速,从“一票难求”快速进入到了“舒服回家”时代。同时,庞大而便捷的交通网络把中国人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带来富足和发展的希望,人们从中享受到了高端便利、健康、舒适的生活,幸福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