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一些“偏门”的食俗

  岁时,本来是古人观测天象以自冾于宇宙的算计,即历法。传说上古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夏后氏于是以建寅为正朔,即以今之农历一月为正月。

  定历法本为农耕,是专家的工作,先民却认为这是自己在跟天互动,从而视此为节日,届时总要欢天喜地表达一番。

  一些“偏门”的食俗

  ◎ 刘 青

  正月初一称“元日”。王安石曾有《元日》描摹其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指的是一种药酒,据《遵生八笺》,酒内配有大黄、白术、桔梗、花椒、桂心、乌头、脐菝葜。元日饮屠苏酒,为的是延年祛病。

  饮时,一反食礼:幼者先饮,长者最后。苏辙在《除日》诗中自寿“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则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晋人董勋对这个礼俗的解释是: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所以最后饮屠苏者是老迈之人。

  元日除进屠苏酒外,还有五辛盘,即以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芫荽拌食。据药王孙思邈说,食之能辟疠气、开五脏、去伏热。去年所受伏热,经过一冬郁结,必须清除,这是古人养生经验。

  屠苏酒、五辛盘未能流传至现在。现时北方元日多食饺子,南方大鱼大肉而已。元日备办筵席,多尚丰富,大部分地方都要吃到破五,也消受不完。

  正月初七为“人日”。传说女娲先六日分别造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乃抟土造人,所以初七为人日。自晋开始,人日时庭中食煎饼,俗称熏天,想来是告天感恩之意。南方则以七种菜煮羹。此俗延至唐宋后,逐渐式微。

  正月里还有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日子,是正月二十五日的“填仓”——《酌中志》说是“醉饱酒肉之期也”!经过一冬的消耗,仓廪、人腹都已虚空,需要充实,故曰填仓。二十五那天,所有人家都准备了丰盛美食,只要来了客人,便拖住不放,苦劝进餐,像填鸭似的将其塞满酒肉……故《帝京岁时记胜》描述说:“念五日为填仓节,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

  三月初三,上巳节,古之吉礼,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原本是为“会男女”,称高禖之祀,恋爱的节日。春秋后衍为求子嗣、水中衅浴自洁、祓除不祥。杜甫有《丽人行》记其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皇亲贵胄提倡,社会群起效尤,虽然不是人人野餐都带着驼峰、鲍鱼之类“八珍”,但是曲水流杯,沐春风饮于花下,也足以陶醉。

  “伏日”在六月。入伏后暑热难当,人不思茶饭,有倦态。其间历朝官方都有赐冰之例:“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分布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燕京岁时记》)

  民间食冰,则有专事藏冰者贩卖。据《清嘉录》,伏天贩夫沿街售冰,称凉冰。冰中冻以杨梅、花红、桃子,称冰杨梅、冰桃子。每临宴,先进冰果。冰果以鲜藕、鲜核桃、鲜菱、鲜莲子杂小冰块,食罢再上热菜。

  无论官家民间,藏冰皆在冬日,贮之冰井,夏时取出食用。现在制冰甚便,藏冰者早已失业,官方也不再以此优渥下属而改赐更实惠的东西……

  七月初七称“七夕”,传为牛郎织女会期。中国三百五十一个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堪称浪漫冠军。每至七夕,则偕同杨玉环夜宴华清池,求恩于牛、女二星,事见《开元天宝遗事》。也许香进错了?玄宗与贵妃终于还是马嵬坡阴阳相隔,生离死别。

  七夕是个多愁多情的忧郁节期,据说最初为楚怀王所置。七月流火,天要凉了,怀念远人,赶制冬衣,都在此时。七夕南北皆食糖面做的巧果及饼,缘起为何?无考。

  立秋。暑去凉来,阳气渐收而阴气渐长。当此之时,宜多食酸味果蔬润肺,以芝麻、糯米、蜂蜜、枇杷等等滋阴。

  根据国人食疗养生之说,“肺主秋”,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饮食宜以滋阴润肺为主。

  民俗在立秋日,全家围桌啃西瓜,谓“啃秋”。中原各地自汉代起即有秋社,做社粥、社糕、社酒。至清代,始流行立秋日悬秤称人,看体重较立夏时轻了多少,轻则立补。因为夏日厌食,所食清淡,掉膘。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正好多食烤肉炖肉烧肉,谓之曰“贴秋膘”。

  冬至,大雪后第十五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谓为“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此后便将渐入佳境。北方以饺子、馄饨、围炉相贺;南方则汤圆、红豆羹,或肥甘进补,吴门风俗有“肥冬瘦年”之说。蜀中冬至,家家炖羊肉,或呼朋引类痛吃火锅。

  祭灶,在腊月二十四日,就是祭拜灶神。

  始传祝融为灶神,可见是为了祭祀最先发明用火的先人。因为有火,所以有灶,家家才得熟食,否则只能茹毛饮血。

  灶神自然是个重要职务:天天守在人家的锅边,他们吃了些什么、吃的时候说了些什么,都没法瞒住灶神。结果,灶神就多了一项使命:做公安工作,定时向上汇报人的罪愆。据《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状”。

  民间对此又敬又怕,所以祭灶时采用笼络之法。《燕京岁时记》说“民间祭灶唯用南糖、关东糖、糖饼……”目的是粘住灶神的嘴,以免他上天胡说。糖饼、糖糕、糖瓜、糖花因此成为祭灶日食品。

  至此,略去了立春、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阳、冬至、腊八和除夕等大家比较熟悉一点的岁时,说一说现在渐渐不见的食俗。

  一年四季的饮食中,人人可得滋养而又人人乐此,美滋美味,终身难弃,几近于幸福。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05 一些“偏门”的食俗 2020-03-19 江南游报2020-03-1900006;江南游报2020-03-1900007;江南游报2020-03-1900008;江南游报2020-03-1900010;江南游报2020-03-1900009;江南游报2020-03-1900011;江南游报2020-03-1900012;江南游报2020-03-1900013 2 2020年03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