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只为殊胜之境
![]() |
![]() |
![]() |
![]() |
![]() |
![]() |
王朔:只为殊胜之境
◎ 记者 王 珏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云朵开始慢慢的集结,像一层层的纱笼住了倾斜而下的阳光,逐渐只剩下天边漏下的光晕。近处的茶树静默着,远处的大地静默着,城市在天地之间光晕交错之中亦幻亦真,亦近亦远。
突然,一道光划破天际,城市明晃晃的撞进眼里,瞬间又黑了,滚滚的雷声从远处传来。这是今年的第一声春雷,像是积蓄了长久的力量,破空而来。与之相伴的是破土而出的生命力。
是的,茶园也已经逐渐苏醒了,一片片的嫩芽在春雨中绽放。一夜的雨水洗去了沉寂已久的时光,它们渗入土囊寻找生命的久别重逢,拥抱,发酵,蒸腾。
农人是听得见这种声音的。
当天幕再次拉开,晨光穿过清脆的鸟鸣,茶园迎来了新的一天。这一天,一如平常,却又流淌着新的气象。
“开茶节”来了。
正可谓:“青青龙井路,春山半是茶,清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
几幢矮房,一个茶园。
几缕清风,一个殊胜之地。
什么是殊胜?
有一说为:“特别的优美”。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舒州皖公山洞,留题甚众……予尝亲到名公题刻已遍,山水殊胜。”形容此处茶园倒也是贴切。
在佛法中,还有另一解:是超绝而稀有者,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简单来说,让你受益的就是殊胜的。比如某一个对境,使你的生命有所成长,就是殊胜的对境。从这个维度来解读王朔创建殊胜龙井酒店的初衷,就明白了这个酒店生命的意义和王朔的寻找。
王朔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他明白建筑在天地人间的关系。多年从事的职业,让他在人生存环境的角度理解了天地的哲学。“好的环境是天地的和谐,是人的能量生发之地。”从客观的哲学思考到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交流,让王朔对于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环境不只是草木、山水、建筑,还有人际关系。所有的这些以正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有正能量的场景。”这就是殊胜。
经过一夜的春雨,殊胜龙井酒店的茶园蒙上了一层新绿。茶园里的人比往常要多,在两个多月的疫情后,人们的精神与这自然一般,走过了雨水,走过了惊蛰,走过春分,如今萌发出新的生机。
今天是殊胜龙井酒店第四届开茶节。
“规模不大,重在仪式和传承。”王朔在茶园里穿梭,喜不自禁。一声声的喊茶,穿过一棵棵的茶树,落在浸润了春雨的土地上。开茶,成了人与自然的沟通。
春天的风,是和煦的,坐在茶园边上,手捧着今年的龙井新茶,看着嫩绿的叶子在杯中旋转,听着树上悦耳的鸟鸣,心就静下来了。再想到王朔说的“问茶寻真”便别有一番感受。
“问茶寻真”与“寻茶问道”是不同的。
“真”是自我内心的寻找,“道”是天地间的寻找。王朔说:“我希望我可以搭建一个场景,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反观自己的内心,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样的“真”也许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远还不是王朔所追求的殊胜之境。“真”是心灵之真,也是天地之真。人,几千年的追寻,不外乎寻找宇宙的真理。真,是真实,也是真理。
真,是我们需要抵达的彼岸;道,是我们行走的途径。
茶中悟道是参禅的途径和手段,茶禅犹如一指禅中的“手指”,文字禅中的“语言”,默照禅中的“默坐”和“观照”,看话禅中的“话头”,念佛禅中的“六字真言”,以达彼岸。
以茶悟道的禅师是著名的无相法师,他在成都大慈寺悟得“茶禅一味”,并有“茶偈”一首:“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静虑成虚识,明心照会台;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这首偈语开了以茶悟道的先河,是典型的茶禅诗。
法门开,真理现。如此,才是问茶寻真。
来参加开茶节的人,都是平日里常来殊胜龙井酒店的客人,他们沉浸在开茶的喜悦里。孩子们唱着龙井茶歌,女孩们穿着中式的服装,一席茶礼,敬告天地。他们的欢喜源自于土地,盛开于内心。
“寻找殊胜之境,与我建筑设计的经历有关。”王朔说:“建筑就是天地之间人的道场,如何协调好天地人的关系,是一个建筑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成了人内心的道场。如何在天地间寻到人的位置,如何在尘世间寻到真我的存在,成了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打造一个生命殊胜之境,成了我渴求、渴望之事。
在这个殊胜之境里,有山间的清风,有尘世的杂音,有大地的生机,有心灵的碰撞。在茶里,你可以闻到阳光,可以看见清风,可以听到心跳。数只小鸟飞过,了无痕迹,却落在你某一刻的生命里。
“殊胜“是生命之境,殊胜龙井酒店是世俗之境。一面理念,一面经营。“在追寻的路上,有很多事与之相悖的,但我知道,只有逆水行舟,才能拉扯中最终达到我的殊胜之境。”他说:“也许对于世间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时间的长河,道阻且长,但是,无论是生活还是自然,无论是寻茶还是休憩,无论是出世还是如是,天地万物不过皆是人生之参照,进而关照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