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的真性情
◎ 俞剑明
李后主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一个帝王竟然亡了国,当然应受指责。但另一方面,他创作了文学世界中最精彩的作品,而且对后代影响很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后主评价极高,说中国文学史上如果没有这个人,也就没有后来的士大夫之词。
李后主的前半生与后半生截然不同。他早先根本不知民间疾苦,完全是一个淫乐的皇帝,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读不到感伤,他也从未想到过有一天感伤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等到宋太宗大军难下的时候,李后主吓了一跳:“怎么打仗了?”他曾在诗里写过“几曾识干戈”,从没想到要打仗。从皇帝忽然变成俘虏,使他在文学史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国维在评论他的时候,有一种很特殊的悲悯。说李煜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根本没有机会到外面去看看人生百态,他生命另外的一个开始,就是亡国。他前半生面对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追求女性,是诚实的;后半生亡国以后他的哀伤也是诚实的。甚至变成俘虏之后,李后主想到的竟然还是美。“沈腰潘鬓销磨”,用了两个典故,沈是沈约,潘是潘安,是南朝时的两个美男子。这个皇帝实在有趣,被抓变成俘虏了,心情很不好,原来是因为他自己觉得很自豪的身材容貌都开始要憔悴了。王国维对他的欣赏,是因为觉得他根本就是一派天真。他完全不知道什么叫亡国,什么叫战争,什么叫侮辱,只是担心自己的容貌要憔悴了。
宋朝军队抓他的时候,他特意跑到祖庙去磕头,向自己的祖先告别,然后辞庙。“最是仓皇辞庙日”,李后主用了“仓皇”两个字,拜完庙就被抓走了。他觉得很惨,“教坊犹奏别离歌”,教坊里的皇室乐队知道皇帝要走了,就演奏起充满离情别意的曲子。他看到平常服侍他的宫女,就哭了,“挥泪对宫娥”。这首词被骂得非常厉害,人们觉得到这个时候李后主还“挥泪对宫娥”,真是亡国之君,实在是太过贪好女色,亡国的时候还惦记着宫娥,如果他说“挥泪对祖先”好像比较可以被原谅。王国维却认为他作为诗人的真性情就是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他知道要走了,最难过的就是要与这些一同长大的女孩子们告别。所谓的忠,所谓的孝,对他来讲非常空洞,他没有感觉。这里颠覆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绝对是真性情。
文学的创作,艺术的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真实。如果存在作伪,就是有问题。可是当文化传统要求文以载道时,我们不得不作伪,不能不载道。如果以现代视角来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会觉得李后主写出“挥泪对宫娥”的时候,颠覆性有多么大,他等于是打了已经习惯于伪善的文学传统一个耳光。感动于王国维在写《人间词话》的时候给予李后主新的定位,不然在整个文化传统中,我们甚至都会怀疑,到底该把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