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荡冲涌的生命中感知完美
哪怕只有一杯茶的功夫
“西湖工夫茶”缔造者“新茶王”张万虎的茶事
![]() |
![]() |
![]() |
![]() |
![]() |
在激荡冲涌的生命中感知完美
哪怕只有一杯茶的功夫
“西湖工夫茶”缔造者“新茶王”张万虎的茶事
春到江南,茶先知。
杭州的春天离不开西湖龙井。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几千年来和中国文化一起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诉尽甘甜和沧桑,犹存记忆与芳香,中国茶叶历史悠久,茶文化更是分外妖娆,茶已经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佐料。
西湖工夫——功夫人生
谈起西湖工夫茶的成长历程,必然要知道一个人,杭州万虎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万虎先生,也是西湖工夫茶的创始人。他是70年代的制茶人,圆脸周正,脑门铮亮。鼻梁上的细框眼镜又给他增添了些许的儒雅与书卷气。
每次到西湖功夫,张总都喜欢亲自泡茶。他说话慢条斯理,泡茶手法娴熟。他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一道茶清冽,一如烂漫少年,年华织锦,却又青涩纯真。二道茶香醇,一如锦绣盛年,清澈透明,甘甜在心。三道茶寡淡,一如人生暮年,世事洞明,清静淡远。”
张总是山西忻州人,骨子里流淌着晋商的敬业、勤奋、刻苦、谨慎的作风。因为与西湖的一次相遇,便爱上了西湖四季的风光旖旎和历史文化积淀。于是,一毕业,张万虎就来到龙井茶的故乡——杭州。种茶、卖茶、研发茶,并一手创办杭州万虎茶叶有限公司。他将对西湖的满腔情愫都倾注在产品开发里,每一款产品,从制茶理念,到包装设计命名,他亲力亲为,无不体现他的西湖情怀。
凭着对茶的热爱和执着,2015年,张万虎将杭州的龙井茶研发出新品种,将绿茶变为红茶,让西湖龙井从此有了另外一个名字——“西湖工夫茶”。而他自己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号“新茶王”。
拼财熬心——匠心精神
“我喜欢喝茶,我也喜欢西湖的龙井。但龙井是绿茶,北方地区冬天不宜饮。外加我自己胃寒,也更适合喝红茶。”张万虎说,如何把龙井茶做成红茶,由绿变红,从而更适合冬天北方地区的饮用,成了他下定决心研发龙井红茶的动力。
秉承晋商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研发龙井红茶,张万虎用掉了几千斤茶叶,从西湖龙井最珍贵的明前茶开始,年复一年,从茶山上采摘鲜叶,不断研发——摘了炒、炒了尝、尝了扔,投入了多少金钱,张万虎说他从来没有计算过。
“做红茶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酸度,二是涩度。它们互相矛盾、制约,必须让两者达到一个最和谐的比值,才能达到想要的口感。”张万虎说,在这个过程,拼的是财,但熬的是心。
终于,经过五年时间的反复试验,张万虎凭借智慧和经验,他的龙井红茶问世了。产品在第四届全国武林斗茶大会暨首届中国茶奥会上,获得“参斗上品茶”殊荣和“亚洲名优品牌奖”。张万虎获得“中国佳茗大使”称号,并荣冠“新茶王”称号,拿到了“西湖龙井”商标的使用权。
杭州红茶已有九曲红梅,那怎样命名才能体现新茶的梅香甜韵呢?经过一番考量,既然西湖绿茶有龙井,红茶有工夫,那就称西湖工夫!
至此,这款用西湖龙井鲜叶为原料创制的红茶被正式命名为“西湖工夫茶”,让西湖龙井由绿变红,在龙井绿茶之乡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优质红茶文化。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1893年春天,有个叫做刘峻周的中国人,从宁波南下广州,沿着古丝绸之路,历经三个多月的海上颠簸,抵达格鲁吉亚的巴统港,开始种茶,培植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品质优良的中国茶新品种,建立了茶叶研究所,并将中国茶种推广到了俄罗斯南部、土耳其、伊朗、阿塞拜疆等地。后来,这种茶叶被当地人称为“刘茶”,这也是格鲁吉亚红茶的鼻祖。
对刘峻周的故事,一样研究红茶的张万虎早已熟知。2016年初,循着刘峻周的“海上茶路”,张万虎来到了格鲁吉亚,这里种植的是120年前的茶树苗,占地1300多亩,但当地人不会采茶,也不会制茶,许多年轻人甚至不认识这是茶树,误以为是野草。虽然这里也有一些古老的茶叶生产技术,但多半都处于荒废状态,让人感到惋惜和遗憾。
2016年4月,张万虎带着国内制茶先进技术和一批技术人员远赴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茶园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亲身测验。“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一定要续写中格新茶缘。”张万虎为自己定下了新的人生目标。
修复茶园——再续前缘
“能不能也把自己的‘西湖工夫茶’种到格鲁吉亚呢?”说干就干,张万虎带着技术团队再赴格鲁吉亚,与当地的人员共同合作研发生态茶,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加工制作茶叶,将格鲁吉亚有机茶的品质达到欧盟标检,累计194项农药无检出,将其变成可以喝茶汤,吃叶子的茶。
新红茶在九曲红梅工艺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每500g的工夫红茶,要由约46000片明前龙井嫩芽制成。鲜叶原料纯粹干净,不留茶梗碎叶,只取叶尖最好的嫩芽。采摘好的鲜叶需要摊放在透气的竹篮里,最大化保留天然的鲜香滋味。随后通风加热约24-27小时,使茶叶挥发一定的水分。
期间还要定时将茶叶进行上下翻置,才能使茶叶走水均匀。整个过程,需要富有经验的制茶师傅时刻关注茶叶的状态。接着制茶师傅们再手工将茶叶揉捻成型,但龙井原料鲜嫩,需要精准把控揉捻力度。老师傅们凭借着几十年的经验,力度掌握分毫不差,再经过特殊的发酵,最后由经验丰富的红茶老师傅,将传统手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心制作而成。
2017年8月18日,浙江宁波港口,6500多公斤成品茶“龙井金汤”靠岸!这批天然有机的生态新茶,成为中格互通有无、并肩发展的最好诠释。
高加索山下,“新茶王”张万虎在新丝绸之路上续写了“东方树叶”新的神奇。
◎ 记者 郑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