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青山湖:身边的诗与远方

  青山湖:身边的诗与远方

  ◎ 记者  王  珏

  天光熹微,鸟雀开始了清晨的歌唱,秋天的清晨有一些微凉,风轻轻的送进衣袖,带着山林的清香,让意识逐渐明亮起来。

  青山公园的门口渐渐有了人声,有的相互打招呼,有的哼着小曲,也有的做着运动前的热身,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汽车经过的声音。不多久,早晨的阳光便给这座小山渡上了一层金辉,这座小城便慢慢醒了过来。

  这片土地历史悠久,这个公园却是翻新的,青山公园入口处,一座石制牌坊矗立在青山之下、南干渠畔,上书:青山揽秀。牌坊后面设有九龙壁,正面题有书法家蔡云超先生执笔的“青山赋”,铭刻着青山湖街道的历史变迁。细细读过,就会知道,青山公园的变化和青山湖的发展是联结在一起的。

  正如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活动一样,这里从山里变成城郊,再变成现在的新城,城市化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个进程中一些旧的必然要被新的必然所代替。如青山公园的兴建和更新。如何在延续当地人文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更新,如何在延续当地生活习惯的背景下推动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是这片土地的管理者思考和探索的的问题。于是,青山公园有了升级版。

  站在青山公园的石质牌坊前,可以看到路边的建筑还留着明显的城市化进程的痕迹,高低错落的民房中夹杂着一些高楼,青山湖的历史就就好像错乱的堆放在了一起。建筑属于城市, 在时光和人的社会活动相互拉拔下,形成了特有的营造秩序、创造形态,又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一组融于群体中,标榜时代的建筑自始至终以这里的城市肌理、天然景色作为背景。像是一种艺术的处理手法,造就变革的力量和生活勃发的状态。而又在山城的背景前表现了一种 “顺其自然” 的谦让态度, 好像这样既减弱了新旧两区在空间形态上的冲突 , 也给旧城带来了生机。我想,真应该为青山湖街道这样谦虚对待环境的态度而喝彩。

  天色渐渐亮起来了,喧嚣也跟着光亮蒸腾起来。公园的小广场上多了一群跳广场舞的人,有老人也有年轻人。倒不是很激昂的音乐,轻轻柔柔的像秋天的风钻过树林。他们认真的迈着每一个舞步,虔诚的张开自己的身体,这是他们对于生命的接受和热爱,就像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接受与热爱。他们是公园的风景,在春夏秋冬的背景前,美好的幸福。

  这里曾经是贫困的山沟沟,街道的老人说,以前姑娘家都不愿意往这里嫁呢,哪里像现在,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生活越来越好,想起以前的苦日子就更觉甘甜了。然而,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他们始终是依恋着这片土地的,他们始终用那如那舞蹈般的姿态拥抱着它。所以,我们在翻开青山湖街道的历史时,可以看到这些老人点点滴滴珍贵的记忆都保留在文字里,图片里,泛着时光的旧色,葱荣温暖。正是因为有这些怀想,让如今的青山湖街道既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飞速发展,也让它在情怀中慢慢沉淀。

  有些人开始从公园口这里上山晨练。李大爷便是其中的一员,我在公园门口遇见他的时候,他一身运动服,口袋里揣着一个收音机,一边听一边在伸胳膊伸腿的热身。见我冲他打招呼就停了下来,后来听我说想写点青山公园的介绍,他就更加热络了。

  他说,他其实并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是儿子在这里安了家,他便做为“家属”跟着过来了。虽然他来到这里也不过两三年,但是因为与我一样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探究,反而对这里发生的变化格外的了解。他带着对新生活的新鲜感,对这里充满了好奇。所以,也许他不了解这里历史中的面貌,但是却清楚这两年青山湖街道的巨变。也了解青山公园每一棵树木的变化。

  李大爷和我说,他每天早上都会来这里,有时候上山锻炼完了就回去了,也有时候在这里一耗就是半天,打打太极,下下棋,聊聊天,喝喝茶,等到中午才回家吃饭。对于他来说,青山公园就是他在这里生活的大舞台。

  话说着,我便和李大爷一起上山了。山道上经过一夜的秋风,上面覆盖着厚厚的落叶,还带着一些薄薄的清露。台阶上走的人多,倒没有多少青苔,偶有麻雀落在上面也不怕人。登山道的两旁新移栽的一些观赏类的植物,如今也已经生机勃勃,俨然一副主人家的样子。

  李大爷说,他平日里差不多二十分钟可以太极坪那里,我便紧紧的跟着他,深怕拖了后腿。上山锻炼的人还是很多的,有一些人会比较注重脚程,走起来飞快;有一些人则更喜欢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且走且停,悠悠然;有带孩子来的,更是时不时传来惊呼声,一会是捡到了松果,一会是发现了新长的果子,每个人的脸都不自觉的扬起了微笑。

  这时候上山锻炼的人,大多数是认识的,应该都是周边的居民,青山公园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熟悉且自然。他们当中,也许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青山湖人”,他们踩着门前的石子,熟悉每一寸土地。他们当中,也许也有像李大爷一样的“新青山湖人”,在每一日的来来回回中,把“新生活”踩成了“老日子”。就像公园门口的九龙壁一样,日复一日的阳光从这头走到那头,慢慢地,这块新立不久的石碑也就扎根进了这片土地。

  这就是时代,有更替也有沉淀。

  清晨的青山公园是秀丽的,这种秀丽从气味到色彩到声响。小鸟的鸣唱中带着清婉,空气里弥漫着植物的清香,晨光里的树叶有着浅浅的透明……走过一个弯道,耳边隐隐约约传来读书声,寻声看去,只见一个小女孩正拿着书本坐在树下的石头上,带着耳机在跟读,恍惚觉得自己也回到了少年时代。

  跟着李大爷,沿着公园内环登山道一路往公园里走,青云阁、鸿郎亭、高畅廊……给这个依旧保留着些许原始面貌的公园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

  到了太极坪,李大爷就和他的老伙伴们打太极去了,我便沿着登山道继续往前走,太阳的清辉穿过了树林,在地面上交织着悠闲的时光,地上偶尔滚落着几个松果,轻诉着山间的野趣。

  这里曾经是青山湖镇人辛苦劳作的地方,也曾经是青山湖镇的孩子“上树掏鸟窝”的地方,如今,旧貌换新颜的,除了风景,还有生活。

  等我往回走的时候,已经近中午了。公园里的人换了一茬。原本晨练的人少了,遛娃的人多了。稚嫩的声音在风里飘扬着,欢乐在秋天里像挂在树下结得一串串果实。这些孩子在公园外环的生态慢道上或学步、或奔跑、或嬉戏,在他们的记忆里,青山公园便是家乡的样子吧。

  还有一些人坐在树底下打牌、下棋的,他们带着水杯,矮凳,翘着二郎腿,甚是悠闲。也有一些摆着小摊的,大多是家里种的青菜吃不完了,放到这里一摆,还可以补贴一点家用。

  靠近公园口的一块小空地上,几个老人带着孩子在这里玩,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滑板车顺着小斜坡飞快的滑动,老人们说她们每天这个时候都会在这里聚集,孩子的父母去上班了,就剩她们和孩子,来这里大家都有伴,有时候有人临时有事她们也可以帮忙看一下。这里啊,都差不多是个托儿所了。

  这里的热闹和青山公园的地理位置是有关的。青山公园位于青山湖街道集镇,青中街与鹤亭街交叉口,这里附近居民区比较多,青山公园是他们日子的背景板。来来回回,连结了昨日和明日。这里和产业园那边不一样,这里没有科技城产业园的科技化与现代化。这里和老青山湖镇亦是不一样的,这里不像老青山湖镇那般落后与老旧。它像是从时间的缝隙里生长出来,弥漫着新时代的气息却依旧带着老日子的烟火。这里的人,也是不同的,老镇子的居民和新产业带来的“新人”,在这里交织着,就像翻新的青山公园一般,新旧交织,然后呈现出新的生机。

  来青山湖街道,大多会路过青山公园,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那个巨大的九龙壁,却不一定会进去,因为这里的人间烟火味遮盖了青山的野趣,但只要慢下脚步,踱步到九龙壁后面,就会觉得感官被翻转过来,山林的气息迎面而来。因此,青山公园总是很热闹,周围的人熟悉它的一草一木,远来的人惊诧它的隐于烟火之后的质朴出尘。而每一个人都会在这里寻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时光记忆。


江南游报 美丽乡村 00012 青山湖:身边的诗与远方 2020-04-09 江南游报2020-04-0900006;江南游报2020-04-0900007;江南游报2020-04-0900008;江南游报2020-04-0900009;江南游报2020-04-0900010;江南游报2020-04-0900011 2 2020年04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