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的后花园
雁荡山的后花园
◎ 李振南
我一直觉得,造物主是非常偏爱雁荡山的。当初,他在抬手间营造了雁荡山的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景区之后,仔细端详时觉得这些地方日后会太拥挤、太喧嚣,还需有一个爽朗明丽、风光旖旎的景区为之配套。于是,便再一扬手,创造了被后人称之为“雁荡山后花园”的仙桥景区。造物主的这个刻意动作,把450平方公里的雁荡山安排得主次有序、集散有度,功能完备,将“奇”与“秀”演绎得尽善尽美,发挥得完美极致。
我在青年时期居雁荡山时,起先也都是与许多游客一样围绕着灵峰、灵岩、大龙湫等核心景区转悠。当然,这些地方都是雁荡山的精华,怎么看也是看不够的,正像古人所说的“岩前逢个白头翁,自道一生看不足”。后来,当我忙里偷闲到仙桥景区踱踱步、散散心时,才知道雁荡山的后花园却是那么的淡定从容,那么的富有仙气,那么的具有至真至美至神的风光。
仙桥景区地处雁荡山的最北部,为逶迤300里的雁荡山脉的起点。它与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羊角洞、显胜门、三折瀑一道构筑了雁荡山的八大景区,也是雁荡山唯一一个带有“仙”字的景区。
一个“仙”字,道出了仙桥景区的神奇和神秘。这里山有仙亭山,溪有仙溪,桥有仙桥,亭有仙亭,洞有仙人洞、仙姑洞,就连不带“仙”字的龙湖——福溪水库,其湖的中心也有一个岛屿叫 “仙岛琼山”。整个景区几乎用尽了“仙”字。
一个“仙”字,也带出了仙桥景区的来历。相传周灵王太子姬晋周游列国,当他骑鹤飞临雁荡山的北閤时,见此地风光旖旎,便按下云头,独坐一山峰吹箫奏乐,其座骑白鹤在身边翩翩起舞,直引得百鸟朝觐,附声鸣唱,箫声、鸟声响彻旷野,传遍四方。这样,这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山山水水便都氤氲着清彻骨髓的仙气,从而诞生了这么多带“仙”字的景点。
人们说,佛可敬,神可畏,怪可憎,鬼可怖,仙可亲,在这些只存活于传说而难以真正见到的“虚拟人”或“虚拟物”中,老百姓最喜爱的当然是仙。成仙是许多人的理想,人们渴望成仙,到仙境里生活。而被仙人光临的地方,都会呈现一派平和宁静、清风清气的景象。仙桥景区便是这样一种溪壑开阔、云日澄鲜,清流如带,绿树绕村,曲径通幽的山水特色。
我到仙桥景区,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仙溪、龙湖和仙姑洞。
仙溪是雁荡山最大溪流——大荆溪水系的上游,由福溪和甸岭溪汇流而成。这里,流急滩险弯多,是探险寻幽的好去处。夏日,在溪边徜徉,看两岸奇峰耸立,倚天积翠,树木恣肆,村落幽静,让人恍然进入桃花源的感觉。若坐皮筏上漂流,则舟随急流,晃晃荡荡,一会儿搁在浅滩上,舟与溪卵石相撞相挨,人与水互动互助,虽然弄得你手忙脚乱,却也乐在其中;一会儿筏在深潭中团团打转,绿绸布似的溪水仿佛讲述着一个个神奇和神秘的故事,让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陡增。流连此间,可以抛却许多红尘杂念,世俗的许多浮躁,身心俱被荡涤得清冽清静,自有登天入云的感受。
龙湖,也叫福溪水库,是雁荡山人在原有高山湖沼的基础上围堰而成的一个大湖泊,水随山势迤逦近十里,湖上有大小岛屿十多座,恰像是天庭撒下的一大把珍珠相嵌在碧波中。湖面波光跃动,鳞浪闪闪,青山白云绿荫相映成趣,是真正的仙岛琼山。我曾多次去过福溪的乡村,也都是从龙湖岸边经过的,而每次都被龙湖的秀山丽水所吸引、所陶醉,心里头也一直在嘀咕,这哪里是人间水库,分明是天庭胜景。
到仙姑洞有陆路和水路可通,但我多从龙湖渡舟过去。如果说从岸边看龙湖,水是宁静的、凝固的,让你只有深奥、神秘的感受,那么,人在水上,就会觉得水是灵动的、飘逸的,船、桨和水的摩擦便会协奏出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兴奋、明快,心胸豁然,神思邈远。这是是我每次去仙姑洞经过龙湖时的感觉,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仙姑洞在龙湖的上方,倚山面水,环境清幽。在雁荡山众多的天然洞穴中,仙姑洞虽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美的,但它却有最悠久的人文历史。据史料载,东晋末年,黄岩一带发生五斗米道起兵事件。朝廷下令下邳太守刘裕赴浙镇压,黄岩柏都人潘端明积极响应,组成一支乡勇,在黄岩与乐清的分界山上布防,号令士兵用铁屑装在发射器内,居高临下远距离杀伤敌人,并乘胜追至乐清湾,使五斗米道死伤被俘甚多。随后又在永嘉擒斩五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张勇,为平息这场叛乱立下了卓著的战功。
五斗米道失败后,朝廷论功封赏,授潘端明为中大夫、左丞将军之职,食邑三千户。公元420年6月,刘裕自行称帝,改国号为宋,历经103年的东晋灭亡,长达169年历史的南北朝由此开始。忠良耿直的潘端明认为刘裕篡位不忠,不相与谋,便辞职回家,隐居在该洞,后因忧愤交织,逝于洞中。后人为了纪念潘端明,将他率兵结营抗敌之地称为御营村,隐居之洞称为柏都洞,还在其家乡建柏都庙(又称潘大夫庙)。唐代黄岩人官至御史中丞的郭昭文在庙门柱上书楹联曰:“使君若假三年寿;刘氏安能八代王。”这副楹联的意思是,如果潘端明不死,南北朝历史就有可能重写。不过,我倒认为,历史经常会开一些玩笑,晋代司马氏不是也篡夺了曹魏的天下吗?那么,刘裕夺了司马氏的江山便又如何?他还以大汉刘氏后裔自居呢!
由于仙姑洞顶似穹窿,洞内虽然迂回幽深,但光亮明透,后人也称为穹明洞。而如今又被称作仙姑洞,则是由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生发出来的。1861年,台州临海李公岙的李玉莲姑娘为避战乱隐居洞中,在1864年因反抗土寇强暴,遂投崖殉身。据说,李玉莲坠崖后跏趺而坐,神色如生,人们认为那是悠然仙逝,于是,闻讯的人便尊她为“仙姑”。从而,仙姑洞名便叫开来。
仙姑洞是一个曲尺形的奇洞,洞高约20米,宽约80米,深约40米,有东、南二个洞口。东洞口下临绝壁,无路可通,南洞口也极其险峻,需曲折攀登才能抵达。两个洞口均藏而不露,与洞壁天然合度,浑然一体。洞内翠壁丹崖,茑萝丛生,建筑错落有致,别开化境,一派琼楼玉阙、高处不胜寒的气象。洞外层峦叠嶂,峭壁万仞,竹海翻浪,松涛怒吼,似乎有万马奔腾之势,遥可闻鼓角争鸣之声,让人惊心,让人赞叹。我去仙姑洞多是选择雨后的清晨,这时站在洞口,看云飞半空,雾绕山腰,便如登临仙境,可真正领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