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怪崇祯无眼力
只怪崇祯无眼力
◎ 俞剑明
一讲到明朝灭亡,包括《明朝那些事儿》在内的不少书,都归咎于政治黑暗与制度腐败,其实这结论大而无当,并不靠谱。
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以陕北饥民为主的农民军。为何陕北闹饥荒?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已耗尽,西北明军和饥民一样活得很惨,根本无力抵抗农民军。崇祯时,都督卢象升巡视后向朝廷奏报西北军人惨状:“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实际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屡见不鲜。
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不是。农民起义之初,总督杨鹤计划招抚,出粮赈济。农民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便偃旗息鼓,招抚受降,不闹事了。但陕北有那么多人,政府赈济得过来?而且,当时官军也闹粮荒,不少官军打着打着,饿极了,也跟着农民军造反了。
据记载,义军狠,官军也狠,双方疯狂抢粮,叛乱席卷的四川,部队抢光了粮食,吃光了农民,最后内部互相残杀,吃自己人的肉,惨不忍睹。
人口增长必定高于粮食增长,怎么办?马尔萨斯提出过两个办法,一是节育,但是避孕套发明之前的明朝,节育只是奇谈。另一种办法就是打仗,互相杀戮,人死得差不多了,残存者便可以继续生活了。很不幸,大明帝国只剩下这条路。
除了节育与杀人,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答曰:有。正在这时,天上掉下一块大馅饼,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进行,不少国家由于抓住了这个机遇,土地出产的粮食成倍增长,彻底改变了国家命运。
这些高产作物,今天看来平平常常,当年却相当于好几个“超级袁隆平”接连问世。它意味着土地养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几倍,人口膨胀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了。
花生约1530年到达中国,玉米是1531年,番薯则是1593年。它们到达中国东南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只怪崇祯没眼力,倘若发现这些高产农作物的价值,及时引种到西北,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1644年的灭亡悲剧。
真正吃到农业革命这块大馅饼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广,这些高产农作物才遍植中国,导致从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2亿的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十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们的基础,并非什么帝王将相,而是玉米、番薯、土豆、花生等农作物,这就是“粮食经济学”。读史者不注意及此,整天揣摩帝王将相,那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