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人物

薛年勤,
与传统文化的不解情缘

  时下,正值春夏之交,全国抗击疫情仍然在进行。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位于杭城西郊剑桥公社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驻地,就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及做好文旅融合和新农村建设等,采访了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著名综艺导演、作家薛年勤先生。

  薛年勤

  与传统文化的不解情缘

  ◎ 记者 葛家藤 通讯员 陈 芳

  终生情怀,“缘”于文艺那些年

  昆曲,我国传统戏曲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百戏之祖,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薛年勤,昆曲艺术家、导演、作家,其父薛传钢先生是我国著名昆曲传字辈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指导,曾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作为昆曲世家的传承人、现年72岁的薛年勤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这也注定他一生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1959年,一位不到15岁的小伙进入浙江昆剧团,这是薛年勤正式进入文艺“角色”的开端。“父亲对于传统昆曲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谈及父亲,薛年勤说,“这份朴素、厚道且不求名利的风范,让我在之后的文艺事业里,不断砥砺前行,即便是在那段最艰难的时光里。”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文艺事业曾深受打击,但困难的环境没有击碎薛年勤的文艺情怀,反倒磨砺了他的意志。“白天上班,晚上排戏。”正是在“下放”的那段时间里,他“累积”了相当的舞台经验,这为他后来的文艺创作打下了基础。

  迄今为止,薛年勤已指导各类大型综艺主题晚会60余台。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当属1990年他执导的“浙江省首届农民文化节”。那次,主办方荣幸邀请到了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总政歌舞团歌唱演员、曾荣获戏曲最高奖“梅花奖”的彭丽媛女士为农民歌唱。“像她这样一位艺术家,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每当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薛导深有感触地说。

  薛年勤的艺术生涯,可谓“包罗万象”,有人称他“薛导”,也有人称他“老师”,他是著名昆曲世家的传人,也是著名综艺导演,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无论是在曾经的工作单位,还是退休之后,薛年勤都一直在进行文艺创作,还致力于挖掘新人:程卫兵、陈芬芳、张玉芳、席文、魏小燕、胡娉、洪倩……这一个个名字,如今已是各文艺界的明星与舵手了。如今,他桃李满天下,是许多文艺人眼中的“伯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之年,他“步入”中国作协组织。几十年来,他相继在浙江日报等省市多家媒体发表了报告文学、戏曲、新闻通讯等作品数百篇。虽然早已过耳顺之年,可他对于文化的热爱,仍如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般朝气蓬勃。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他对自己的文艺事业有着更深层次地拓展。

  秉承坚定的理念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2015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成立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总书记这番讲话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萌生了成立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想法。” 薛年勤回忆道,“我要把自己对于文艺的情怀延续下去,把社会担当作为一份责任,把信仰付诸实践中去。不忘初心,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时代的号召。”

  开展活动,“甘”为社会勇担当

  如果说,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是个“框架”和“平台”,那么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就是促进会的“血与肉”,能让整个促进会“活”起来了。

  “活动是我们传统文化促进会的生命线。”秉承着这个理念,薛年勤始终秉承弘扬、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宗旨,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公益等服务活动。

  让薛年勤记忆犹新的莫过于在促进会成立之初,组织的那次资助了多名贫困大学生上学的爱心书画笔会的慈善活动。薛年勤也曾经历过农村生活与工作,知晓这些家境贫困学子的困难,因此他下定决心,通过传统文化促进会帮助这些学生圆了大学梦,因为他知道,这不仅仅影响到这些学子的命运,他们家庭的命运,更是他与促进会对社会的一份担当。

  “当时有一百余幅作品啊!而且里面不乏一些国内著名书画家作品。”尽管时日过去许久,但回忆当时的场景,促进会秘书长孙丽娟女士眼中仍然澄亮。

  孙丽娟是薛年勤的爱人,他俩举案齐眉,更是文艺战线上亲密无间的战友,孙丽娟说:“当时,我和老薛考察和走访了很多地方,走进了贫困学生的家。他们都是农村来的孩子,虽然条件非常的艰苦,但成绩拔尖,有的考上了985、211大学,无奈没钱上学,所以我们促进会开展的第一次慈善捐赠活动,就是服务贫困大学生。”孙丽娟感慨道,“我们联手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在老薛和促进会的专家、领导等不懈努力下,以及在书画界名家的帮助下,这次慈善书画义卖活动非常成功!最终,筹集到的105万元全部捐赠给了贫困大学生!”

  除了慈善活动,薛年勤会长还组织开展了传统武术文化、书法笔会、中医文化、旗袍文化等。2018年10月,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与省企业权益保护协会联合主办了“启航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论坛,三十多位省市领导、专家学者和百余位企业家出席论坛。

  “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以论坛形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引导我们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薛年勤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众志成城、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春风化雨,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诗篇。”

  大爱无疆,助残扶残。2019年促进会和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全国助残日联合举办了助残书画笔会,邀请了著名书画家,专家给残疾人献爱心,近百幅书画作品凝聚着一颗颗热腾腾的爱心,赠送给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因为有了这些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促进会获得了省5A级社会组织等诸多荣誉和称号。薛年勤说:“这一系列的荣誉奠定了促进会的公益性,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促进会自身的发展。”

  文化传承,“融”文旅发展出力

  “我认为,文化和旅游是不分家的。旅游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传承的‘体现’,诗与远方,不就是吗?”在谈到传统文化与当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时,薛年勤这样说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把握我们传统文化主旋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薛年勤指了指办公室正前方墙上挂的一张照片,“去年11月,我们促进会同浙江传媒学院、江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钱塘江流域传统村落祠堂建筑文化艺术活化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江山召开。会议和演出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引发了人民政协报等众多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用艺术助推乡村振兴,让红色文化走进祠堂,这次活动以课题成果报告研讨会的形式,深度探讨了乡村文化艺术方方面面的学术和价值。薛年勤说,传承这样的乡村文化、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更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尽管促进会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薛年勤仍不满足。如果说,传承是根,那么发扬则是叶和果,延展出去,让世界都能够看见我们。“走出去,让全世界了解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

  迄今为止,薛年勤和促进会成员已经走访过许多国家:阿联酋、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每到一地,他不仅和当地政府官员、王室成员交流,还拜会当地华侨和民间文化组织。薛年勤说:“比如我们在马来西亚组织的两地民间艺术家画展,整整持续了三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太极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近年来,促进会已经成立了多个专业委员会,如:黄宾虹画院、周易文化研究专委会、素书文化研究专委会、萧山旗袍文化专委会、杨式郑子太极拳研究专委会等。“由促进主办,省非遗体育专委会、中华传统武术专委会协办,台州国际文武学校承办的‘浙江省首届传统武术文化节’在台州举行,历时三天,近八百名选手参赛。”对于太极文化的挖掘,薛年勤说,“促进会和专委会对于中国太极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心力。同时,它也如桥梁一般,增进对外文化交流。如今,太极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已经带到了大洋彼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都有太极的徒子徒孙。”

  而在当下,这样的“走出去”已然得到了回报。“现在,新冠病毒疫情很严重,抗疫牵动着国人的心。”薛年勤说,“疫情发生后,我们促进会会员便自发地组织捐款,我们还在《中华传统文化》杂志上及时增刊了文艺助力防控抗疫专栏,这些书画和诗歌创作作品歌颂了党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书写了抗疫防疫的逆行者光辉形象,那些之前由我们活动所联系的海外侨胞、留学生和友人也都纷纷参与到这次抗疫中来。他们在国外买了口罩,然后寄回来,捐到了杭州、宁波、温州等省内多家医院。”

  “我觉得,海外的华人能够在这次疫情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纽带的体现。我相信,有着这样一份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够在这‘战疫’中团结一致,战胜困难,更能够在今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继往开来。”薛年勤如是说。

  全国助残日爱心书画笔会


江南游报 人物 00006 薛年勤,
与传统文化的不解情缘
2020-04-09 江南游报2020-04-0900007;江南游报2020-04-0900008;江南游报2020-04-0900009;江南游报2020-04-0900010;江南游报2020-04-0900006;江南游报2020-04-0900011;江南游报2020-04-0900012 2 2020年04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