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行天下·名家谈
225
潇湘行吟曾国藩(下篇)
◎ 李烈钧
为官34年,曾国藩深谙“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而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的简单哲理。故而说,曾国藩成才、发迹、成器、创业、显赫的功成名就之路,是“廉政”廉出来、勤奋干出来的。
百亩荷叶塘,万株残枝叶;绵绵鳌鱼山,苍苍映斜阳。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巨匾高悬。(“富厚”二字,典出《汉书·诸侯·功臣表》:“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两边对联:清芬自守,盛德日新。系曾纪泽为纪念父亲所书,意为:父亲一生为官,两袖清风;清廉美德要世代守护,彰显弘扬。
(三)
半壁东南支柱石,统帅本色是书生。把文事和武功都做到极致的曾文正公,却不愿子孙投身军政两界,他要晚辈们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五岁发蒙,二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科举一帆风顺,书读得很好。可贵的是,精于应试之学,同时博览群书。曾国藩曾经给他的四个弟弟开列过一份自己熟读的书目:《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杜诗、韩文……
曾国藩和儿子谈诗文:“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深远之韵。”他甚至告诉儿子:“余所好者,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淡胸襟,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
“虽南面王不易其乐”,实属难得。这显然不是政治家、军事家或豪富巨贾的价值观;以古人的诗文为最大乐趣,这种价值观,只能属于书生、雅士、文人、学者。
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之余,曾国藩为后世留下三百二十多首诗和一百四十多篇文章。价值如何?《现代中国文学史》肯定了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地位:“厥后湘乡曾国藩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异军突起而自成一派,可名为湘乡派。”这个评价,曾国藩如果看到,当由衷欣慰,含笑九泉。
曾国藩有三子五女。大儿子两岁时患天花夭折。二儿子曾纪泽,近代著名外交家。小儿子曾纪鸿,清代著名数学家。孙辈、四代、五代,大多在学术、科技、文化领域,成就卓然。侄玄孙女曾宪植是叶剑英夫人,早年投身革命,曾家第一个参加共产党,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家后裔,还有著名化学家、原高教部副部长曾昭伦,中国博物馆学和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
“盛不过三代”,是官宦显贵之家难以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长盛不衰,似应归结于家学渊源。今天,故居“思云馆”的曾文正公肖像两侧,留有他父亲曾麟书的示儿楹联: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尔曹。
曾国藩62岁辞世于南京,没留下金银珠宝,给子孙的最大财富,是故居四座藏书楼里30万卷书。他的《忮求诗二首·不求》,足以窥其心迹:“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
(四)
学术界认定,曾国藩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曾氏思想,没有门户之见,儒——法——道,兼收博取,各采其长。
曾国藩早年接触程朱理学的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核心,维护忠孝节义的纲常理论。中年时,团练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治乱世需用重典”,他采用了最严酷的法家思想、申韩之术,“曾剃头”、“刽子手”、“杀人如麻”,即由此而来。1857年,曾国藩人生最失意时,在江西九江湖口屡战屡败,他回到黄老之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此时的曾国藩,深切领会了老庄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如此这般,心境逐渐圆滑恬淡,处事更加练达趋远。从“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进而“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更进入“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这就是人生的历练、磨练和修炼。须知,成就顶戴荣耀、功名显赫的同时,曾国藩也曾身陷囹圄,也曾兵败四散,也曾投河自尽,也曾被长沙城闭门不纳,更时时被官场谗言中伤、左右虎视眈眈。因此,岂敢忘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同治三年,这位五十四岁的两江总督、湘军统帅,鏖战厮杀十几年,终于打下南京,取得平定太平天国决定性胜利之后,没有得意忘形,没有安享朝廷封侯的荣光,反而作出一连串韬光养晦的决策。
曾国藩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动员居功自傲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修复江南试院,安抚众多士子,堵住他们的口;更绝的是,请旨恩准,裁撤湘军,一下子裁掉90%。
曾国藩清楚,灭了太平军,朝廷高兴;可是,十几万骁勇善战如狼似虎的湘军,被汉人曾国藩执掌着,岂不成了大清又一个心腹大患?
这一招,懵懂者大为意外,明白人击节赞叹。曾氏满门,则是平安度过了看似表面风光内里杀机四伏的政治险滩。由此,曾国藩得以“勋高柱石”,位极人臣,在仕途的巅峰成为大清历朝268年中的首辅完人。
盖棺论定,称颂无数。《清史稿·曾国藩列传》评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歟!”
历览潇湘行吟处,岳麓东环春水回。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人才辈出,志向高远。回眸历史人物,检视春秋卷帙,借鉴治理方略,最适合的方法,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