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之外的茶
![]() |
![]() |
![]() |
![]() |
![]() |
茶树是常绿木本植物,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冒芽。可似乎自从被人类发现,它就和春天牢牢绑定在了一起。不禁想问,其余三季的茶叶,都发生了什么事?
春季之外的茶
◎ 刘 青
夏茶很苦,可以说非常不好喝。
在江南丘陵,有着全国主要的绿茶产区之一,山谷两边的梯田里,随处可见绿茸茸的茶田。就算是不种茶的农户,也会在菜地一角栽几棵茶树。每到树梢萌芽时,茶农顺手采一笸箩回家,炒好存在铁罐子里,随时都能抓一撮喫上一杯。但是,甘爽清香的上好春茶,茶农们自己没怎么喝过,都早已经被卖给了茶商,而留给自家喝的,尽是又苦又涩、卖不出价钱的夏茶。
一片茶叶就像一个复杂的化学工厂,其中包含的化学成分多达500余种,而要评价一片茶叶的滋味,只要看两种最重要的物质:氨基酸和茶多酚。氨基酸的比重越高,茶味越鲜甜;而茶多酚的比重越高,则苦涩味越重;茶多酚是茶树代谢的产物,早春时节气温较低、阳光较弱,茶树代谢缓慢,故茶多酚含量偏低。这一高一低,成就了春茶的黄金酚氨比例,也形成了鲜爽的滋味。
到了夏天,“化学工厂”里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天气炎热、光照强烈,茶树代谢旺盛,芽叶中茶多酚的含量逐渐递增。与此同时,为了帮助茶树快速生长,糖类物质的形成和转化较多,氨基酸分解加快,含量明显减少。这一升一降,造成了酚氨比达到一年中的最高,也带来了浓烈的苦涩味。
似乎除了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得益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夏天采摘的品种,我国的夏茶品质是国内品种大部分是一年中最差的。除了滋味不佳,夏茶还容易招害虫。夏季是虫害的高发期,而茶叶却最忌讳喷洒农药,所以茶田的害虫最猖獗。走在夏天的茶园,常常可以看到成畦的茶叶布满虫洞,或蜷缩、枯焦,看得人心里发毛。
不过追溯发现,就算是人见人厌的害虫,也能在特定条件下,与茶叶成就不可思议的良缘。比如产自台湾的极品乌龙茶“东方美人”。
“东方美人”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小绿叶蝉的意外杰作。这种茶叶遭到小绿叶蝉叮咬后,会释放出一些特别的香味物质,以吸引小绿叶蝉的天敌前来除害。经过乌龙茶工艺的深度加工,就会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果蜜香味。茶叶受叮咬的程度愈高,产生的香气愈显著,茶的品质愈佳。因此,这款茶的最佳采收期,就处于小绿叶蝉最肆虐的炎夏,芒种至大暑之间。
受过虫害的叶片,一经冲泡,茶汤呈现明澈鲜丽的琥珀色。色彩鲜艳斑驳的叶片,在茶汤中旋转舞动,恰如美人的舞袖一般梦幻,“东方美人”之名便由此而来。
当然,如此“幸运”的茶叶,在夏茶中属于极少数。如果说夏茶有什么真正的优点,那就是产量大,可惜绝大多数的夏茶都被弃之不采,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为了减少损失,很多茶学家都千方百计地改造夏茶,比如通过改进萎凋、杀青等工艺,降低茶叶中的酚氨比。还有一种方法,是给夏茶“防晒”,减缓茶树的代谢过程,降低茶多酚含量。在南方的很多茶田,都能看到一畦畦茶树边种着梅树、枇杷、杨梅、板栗等高大乔木。这种模式被称为果茶间作、林茶间作,既能提高茶叶的品质,也能增加茶园的收入。
夏天,为茶树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也带来了苦涩的味道。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烦恼吧。
秋茶的品质,原是可以和春茶媲美的。茶行业流传着一句话:“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
老茶客喜欢说“春水秋香”,说的是春茶和秋茶最突出的优点:春茶的汤感好,而秋茶胜在香气。春茶经历了漫长的冬季,积累了丰富的营养成分,所以茶汤细腻醇厚,内含物质丰富。
初秋到中秋被称为“小阳春”,是茶树的又一个生长佳期。此时的气候较为温和,介于春夏之间,有利于花果香型芳香物质的形成,所以秋茶带有一股特别的花果香气。另外,秋天降水较少,气候干燥,有利于在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存香气。同时,茶叶本身因含水量少而略显粗老,这反倒使秋茶更经久耐泡。虽然鲜爽度不如春茶,但香气扎实、直接,韵味悠长,很受老茶客的喜爱。如果说春茶喝的是那股清新恬淡的青草香气,那么秋茶喝的则是一种简单、醇厚、浓烈的味道。
但是自古以来,秋茶的受欢迎程度始终赶不上春茶。一方面,这是因为春茶的颜值与滋味俱佳,在广大茶客心目中的地位难以撼动,另一方面,很多茶农也讲究在秋季留叶,保护茶树的长势,以助来年春茶增产。说到底,还是厚春而薄秋。
有个例外时期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采秋茶就曾经风行全国。浙北一带的茶农,出于对茶树的养护,祖祖辈辈流传着“大采秋茶犯天骂”“前世不修采四抽(即秋茶)”这一类农谚,认为“采秋冬茶是挖茶树的老根”。但当时,根据发表在《浙江农业科学》1960年第4期的一篇《大采秋冬茶的初步调查报告》,一些茶园的采摘期,从1956年的93天,飙升到了1959年的210天。从春季到秋季,茶叶都被采得精光,秋茶产量甚至超过了春茶。
竭泽而渔的结果,是茶树的生长规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茶叶的产量锐减,直到数年后才慢慢开始恢复。好在那个焚琴煮鹤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也只有当时光重归平静,我们才能悠闲地泡上一杯秋茶,细细品味那沉稳、自然的茶香。
冬茶的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就像一个隐士,独居在寂静萧瑟的深山里,只在雪前偶尔冒出一两个嫩芽,将这个世界窥探一番。
霜降后气温降低,茶芽生长非常缓慢,几近于停止。据研究,冬季的茶叶里,茶多酚的含量下降到了最低,而茶多糖和芳香物质则逐渐积聚。所以,冬茶经过加工后,汤色微黄似蜂蜜、琥珀色,其味甘甜爽口,香气厚重,茶味醇和。可以说,寒冬非但没有使茶树摧折,反而锤炼出了一股幽幽的冷香。
既是隐士,内在修养自然是不会差的。据茶学专家袁祯清博士归纳,冬茶有五好,分别是:好看,茶汤清纯透亮,经过多次冲泡仍色泽明亮;好闻,具有罕见的甜蔗香与花果香味;好喝,冬茶的茶多糖含量比其他茶高出一倍以上,甜味厚重,入口柔润无苦涩味;好放,冬茶的叶片相对较老,稳定性好,存放一年基本不影响口感和香味;好用,冬茶中富含的茶多糖,在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血与抗血栓等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
但采冬茶是“逆天而行”。冬天的茶树,本应休眠、调养,以待来年春天健康生长。此时若将本就十分稀少的嫩芽强行摘取,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冬茶的产量十分稀少。也许,喝冬茶就像寻访隐士,遇到了是有缘,遇不到也不必强求。
茶,本是大自然里的一片嫩芽,自从被人类发现,就和春天牢牢绑定在了一起。福建一带的白茶可以采三季,有意思的是,这三季茶不叫春茶、夏茶、秋茶,而是叫做头春茶、二春茶、三春茶。明明采于夏秋,也要和春搭上一点边儿。
可能不论什么季节,茶总能带给人一份春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