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复苏从短线游开始
![]() |
![]() |
![]() |
今年的清明节假期掀起了旅游市场的第1波热潮。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测算,2020年清明节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达43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6亿元。这对于正在复苏的旅游市场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振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退却,而是在诗和远方的权衡中,重新定义旅游的意义。也正是这样,推动着旅游从业者重新对旅游行业的审视与思考。
旅游市场复苏从短线游开始
◎ 记者 王 珏
住在城西的王大爷早就按捺不住了。
窗外一树繁花谢了,又披上了一层嫩绿,想要踏春的心情就跟树上的嫩芽一样,越发越多。疫情没有那么严重之后,他每天沿着运河,再穿过楼下那宽宽的马路,走到对面的西溪湿地售票口。最开始的几天,这边的门是关着的,只开放了北门。虽然这样还是有很多戴着口罩的人,在湿地外围的小公园游玩。王大爷从东门走到了北门,却发现预约已满。清明节后,这边的东门也开了,预约也容易了,王大爷逛了一圈西溪湿地,在里面仔仔细细的观察了每一棵许久没见的树,向游客一样买了一堆小糕点,坐在长椅上慢慢品味着,然后觉得生活和这春天一样,蒸腾着一股股的生机。
这次疫情强制人们慢下了飞快的脚步,时间重新定义了人们想要的生活方式。
之前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清明节假日旅游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清明节假日期间,新疆,吉林,云南,西藏,安徽四川等地旅游市场复苏较快,游客量恢复至去年清明,假期的5成以上,南岳衡山等自然景区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准,周庄古镇,千岛湖景区游客达到正常水平的一半左右,旅游景区热度回升明显。
一般而言,清明假期旅游在旅游目的地上多以城市旅游自驾游和周边游为主,在旅游群体特征上,以家庭游亲子游为主,游客们更多集中在以踏青赏花为重点的生态游,以缅怀先人先烈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和以博物馆、文化遗产集小镇、宗教祈福、民俗风情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为主。
这次的疫情,让周边游、短途游的特征越发明显。黄山人满为患。既反映了人们希望出游的迫切心愿,也反映了短线旅游的火爆。
杭州推出“家门口的健康游”活动,杭州市共发布十大主题、100项户外生态产品和线路,以及240余项文旅惠民优惠举措,向杭州市民和全国游客发出了复返自然的春日之邀。
也许大家都有共识,疫情之后,短线周边游会在短期内有更大的机会。这是旅游在人们生活中所处的意义所决定的。一般来说长线游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出发前要做各种准备,行程要花一周甚至10天以上的时间。而短线游更适合说走就走,它更注重的是体验感。
当人们重新审视短线旅游的时候,短线旅游成了人们迫切希望得到的常态的生活方式。旅游和生活的界限模糊的同时是旅游和零售商业这些传统产业之间界限的模糊。
以前我们经常说把旅游变成一种习惯,现在喷井式的需求,让人们渴望旅游变成生活。这种生活之所以得以实现,也是因为旅游场景的日常化。
而对于旅游经营者而言,这种场景日常化,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市场机会。传统上的旅行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交通过程往往是被忽略的。但是正如游轮产业快速发展、最美高铁线路的开设一样,我们会逐渐发现旅游的交通过程本身可能就是目的地。短线旅游的发展让这种目的地更加的明朗化,因为正是这些众多的短线旅游目的地,串联起了长线旅游的行程。
短线旅游产生了更多可以消费和体验的场景,也推动着旅游市场向品质化发展。它不能再是天高地远的一锤子买卖,而更多是细水长流的熟客生意。
同时,短线旅游激活一些景区资源的存量。以江浙沪为例,它周边的景区或者说旅游资源供应量是非常充分的,竞争也很激烈。短信旅游让这些存量的景区资源重新开发起来,调动起来。
还有就是游客的更深度的转换。原本他们对于周边的短线游,需求不过是“换个地方待一待”,而如今他们更希望在这短线的旅游中,得到心灵的真正释放。在“将就”的时光里得到仪式感的升华。
清明之后,便是“五一”小长假,国内旅行市场的复苏脚步将进一步加快。
此前,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联合发布的《国人疫情后旅游意愿调查报告》显示,43%的被调查者有意愿在2020年上半年旅游,其中,选择5月出游的比例达到16%,位居全年各月之首。
4月10日,携程旅游便更新了主打省内游的“安心周边游”促销计划。“五一”恢复上线产品数量将比清明增加五成,包括3500多家5折起的景区门票、5万多条199元起的自驾游套餐、4万多条省内跟团游线路、全国9元起的租车等产品。
按照现在的疫情控制情况看来,短线旅游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里依旧会是主流。短线旅游的发展,一方面说明旅游市场正在复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于旅行的迫切需求。抓住短线旅游的喷井期,抓住春天的尾巴,是否也正抓住了旅游市场转型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