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钩沉[094]
“王麻子”与“张小泉”
■ 己丑牛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手工业公私合营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之时,毛泽东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手工业中有很多好东西不要搞掉,王麻子、张小泉一万年也不要搞掉。”
早先,说起“王麻子剪刀”,可谓妇孺皆知,特别是老一辈妇女,更是极为推崇。然而,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王麻子”却在前些年倒下了,怎不令人深感痛惜?
“王麻子”为何倒下?是因为它没搞明白,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缝缝补补的事越来越少,“老三件”如缝纫机等大多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老裁缝也极少用“王麻子”这种大而笨的剪刀,而改用轻便灵秀的裁剪工具。可“王麻子”却仍以轴粗有力、不崩不卷、刃薄锋利、经久耐用而沾沾自喜,尽管频频更换厂长,却谁也没心思对产品“改弦更张”。
而同样有300多年历史的“张小泉”,却一方面恪守“良钢制作”的家训和“质量为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另一方面坚持求新求变,开发出“信花、山朗、五虎、圆头、长头”多种新品种,款式多达上百种。裁衣的、修脚的、剪甲的,乃至女士修眉毛,男士剪鼻毛、耳毛的,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
就在“王麻子”倒下之后的第二年,“张小泉”接下了沃尔玛一张500万元的大订单。对于大型工业企业来说,500万元只是区区小数,但对于轻工生产企业的“张小泉”而言,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著名剧作家田汉曾写下诗句称:“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几十年来,“张小泉”一直求新求变,奋楫争先,依靠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2007年,厂领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从“王麻子”和“张小泉”截然不同的境遇,让人联想到如何对待“老字号”的问题。中华乃五千年文明古国,各地都有不少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的形式,倾注着一届届创业者的心血,也体现着一代代消费者的认可,来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格外呵护。作为老字号的继任者们,更应有一种重任在肩、如履薄冰的使命感,要牢记“三鹿露馅了,冠生园沉寂了,同仁堂摘牌了”的惨痛教训,不能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