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是茶之大国,红茶、绿茶、黑茶、白茶、黄茶和青茶,种类繁盛且名品众多。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中因地制宜衍生出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如四川盖碗茶、广东功夫茶、藏族酥油茶等等,如今的茶,早已从简单的茶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西南茶俗:延续千年的“吃茶”法
与大多数汉族地区饮茶习俗不同,我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更多的是“吃茶”,将茶叶配以其他的辅料熬成羹汤来吃,既可做主食也可成为配菜,饭前饭后均可食用。这种独特的“吃茶”习俗,是先民们在适应当地环境、气候并因地制宜的结果,茶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也早已融入了当地的风俗文化,成为这个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并丰富了中华民族之茶文化。
西南地区山地民族吃茶以“茶”为礼
从古至今,我国茶叶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阶段,有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认为茶“发乎神农”。有学者认为神农是一个生活在南方的被称为“三苗”“九黎”的氏族或部落,他们最早可能生活在川东和鄂西的山区,是他们最早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然后在这基础上开始采食茶叶。再后来他们的后裔或其中一支分散到了更广阔的地区,同时也将茶叶带了出去,并在此基础上将茶的功能从食用提升到了饮用。
陆羽在《茶经》里也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贵州地区还出土了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距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现在的西南偏远山区还有大片野生茶树群和人工种植茶树林。
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吃茶”习俗在我国西南地区各个民族中广泛存在,侗族、彝族、布依族打油茶,苗族油茶,仡佬族“三幺台”,怒族漆油茶,土家族油茶汤,瑶族油茶,藏族酥油茶……甚至少部分汉族地区也有“吃茶”的习俗。
后来这种“吃茶”习俗影响逐渐扩大,从部分少数民俗扩散到了邻近的汉族地区,位于渝黔交界处的重庆南川,因其与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毗邻,人员往来密切、交往频繁,“油茶”慢慢传入当地汉族地区,成为人们劳作时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从最先的乡镇地区逐渐盛行到整个城区,而其中以大有地区的“油茶”最为出名,即使现在“卖油茶”的叫卖声仍穿越在大街小巷,“大有油茶”也逐渐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油茶”也被当地人称为“干劲汤”,劳作之后来一碗“油茶”,不仅能够填饱肚子还能提神醒脑。现在“油茶”成了当地日常生活中的一道“特色菜”,不管是过节团聚、走亲访友还是婚丧嫁娶都以“茶”为礼,以“茶”待客。
“油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非遗名录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开展,“油茶”这一特殊的制茶习俗渐渐受到关注,“油茶”制作技艺也作为传统技艺类项目入选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一提的是,“吃茶”习俗除了制作技艺入选当地非遗名录之外,这种习俗本身也作为“民俗”类非遗项目入选各地区非遗名录,如贵州仡佬族“三幺台”侗族打油茶、凤冈茶饮习俗都是作为“民俗”入选的,其中贵州“三幺台”习俗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西南地区与“吃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8项入选省、市、自治区非遗名录,涉及侗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羌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除此之外广西亦有6项各民族油茶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非遗名录。
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油茶制作技艺在制作方法和原料上有所不同,名称亦多种多样,油茶、熬熬茶、打油茶、罐罐茶等等不一而足。但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多以当地自产的茶叶为原料,用油熬制茶羹,再放入佐料。油茶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首先是炒制茶叶,将采摘回来的青茶放入铁锅中炒制,炒制半熟状态将其捞起放入筲箕、撮箕等器具里反复揉搓,搓成条状然后晒干。之后是熬制茶羹,将猪油或其他食用油放入铁锅中加热,再放入晒干的茶叶炒制焦黄状态,加入适量水蒸煮,用木瓢将茶叶碾压成羹状,最后将其盛出放入特定容器。
最后是熬制“油茶”,同样在锅中放入适量猪油、腊肉或其他食用油加热,然后根据食量取适量茶羹放入锅中翻炒,待茶叶被炒焦炒黄的时候,加入饮用水烧开,然后根据个人喜好加入盐、姜、花生碎、炒米、米面等辅料,一道独具特色的油茶就做好了。后来还逐渐衍生出了在“油茶”之中加入米饭、鸡蛋或者汤圆等等食物的做法,称为“油茶泡饭”“油茶鸡蛋”“油茶汤圆”。同时还可配以当地特色糕点、饼干辅以食用,一道“油茶”成为待人接客的“必需品”。
保存并延续这种千年古老饮茶方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先生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中将饮茶法分为三个阶段:从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到唐至元代的“末茶法”,再到元代后期以来的“散茶法”。现在广阔分布于西南地区各大民族的“油茶”更接近于西汉到六朝的“粥茶法”,或者说现在仍保留在西南地区广大山地民族的“吃茶”习俗是这种古老饮茶习俗的遗留,除西南地区山地民族之外江西部分地区也仍有此种饮茶习俗,赣方言中也保有“吃茶”这一说法。
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里说:“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皮日休认为陆羽之前的煮茶和煮菜汤别无二致,汉、六朝之茶多加香料而且是咸汤型的,这和现在仍然盛行于西南各民族地区的“吃茶”方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种“吃茶”方法在三国时期魏人张辑《广雅》记载亦有相关记载。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从“粥茶法”、“末茶法”到“散茶法”,每个时代饮茶方式随历史发展而变化,新的饮茶方式、习俗会逐渐替代旧的饮茶方式和习俗,但西南地区广大山地民族的“吃茶”习俗为何却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并将这古老的饮茶方式延续下来?
这或许与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首先,原材料易于获取,西南地区盛产茶树,即使今天仍有大片野生和人工种植茶树林,这为当地居民获取充足的原材料,并利用这些物美价廉的物资做出带有地域特色的食品提供了便利。其次,西南地区为历史上的“蛮荒之地”,多山且海拔较高,与外界交通不便,文化经济交流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使得这种古老的“吃茶”习俗得以保存和延续。同时,这些山地民族多勤劳能干,他们干活时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而在煮茶时加入各种辅料既能提神又能饱腹,姜还可以去湿,加入猪油或其它食用油熬煮过的茶叶既有茶叶和油的清香,又能去除一些茶的苦涩和油的油腻。
文/图 刘 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