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钩沉[096]
乾隆往往看走眼
■ 己丑牛
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齐国进攻鲁国,强令其交出国宝“谗鼎”,鲁国就拿伪造的“赝鼎”蒙混过关。可见文物造假,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唐宋时期,各种仿古铜器和临摹书画的水平越来越高,甚至到了“下真迹一等”的程度。及至明朝,古董造假技术更为成熟,赝品制造数量之多,造假技艺之高,首推江南地区。最终,由于赝品充斥市场,大家不敢玩了。一直到了清朝康乾时期,由于经济繁荣,古玩市场才又活跃起来,最重要的是皇上也爱收藏了。
乾隆皇帝可说是中国有史以来藏品最多的收藏家。他的书画藏品目录编成了一部旷古巨著《石渠宝笈》,几乎囊括了唐代到北宋所有的传世名画。不过,他收藏的假货之多,足够开几个“赝品博物馆”。
当收藏品中出现“李逵”和“李鬼”PK的时候,乾隆往往看走眼。比如清宫曾藏有两幅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楷书《谢赐御书诗表》,内容一模一样,风格也均是行墨持重,措笔安和。其中有一幅被乾隆皇帝赏给了皇六子永瑢,而清末又流传去了日本,而另一幅一直留在清宫,并被刻入《三希堂法帖》。专家整理清宫遗物,才发现留下的那幅恰是赝品。
乾隆的“赝品博物馆”里,最有名的自然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乾隆十年,乾隆得到了一幅《山居图》(子明卷),第二年又得到一幅《山居图》(无用师卷)。这两幅《山居图》,孰真孰假?乾隆经仔细研究,认为子明卷才是真迹,而无用卷乃赝品。从乾隆十年起,皇帝东临泰山,西巡五台,六次南巡,几十次到承德避暑山庄、天津盘山行宫,子明卷一直紧随在皇帝身边,得宠程度远超任何一位嫔妃。春暖花开,皇帝打开画卷,在空白处写一段鉴赏文字;倚窗听雨,再写一段心得;政务闲暇,又记下一段。甚至在看画时听闻台湾天地会首领被擒获,当即激动地在画卷上题写“展卷想见凯旋将士,过桐江富春喜色。”子明卷上乾隆的题跋,竟多达五十多处。等到留白处实在写不下了,晚年的乾隆决定在卷首写个总结:“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似乎在为自己的收藏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问号。至于《山居图》的无用师卷,由于乾隆认定是“赝品”,被束之高阁,从没题写过一个字。
然而历史和这位“十全老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后世学者经过反复研究,发现子明卷是明朝人伪造的摹本,而无用卷却是黄公望的真迹。错过乾隆的青睐,却也避免了无数墨迹题跋破坏画面的美感,反而成了《富春山居图》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