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何时重启
![]() |
![]() |
![]() |
5月8日,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提出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可以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一纸文件不仅让电影院开业指日可待,也让许久没有进电影院的人们充满了期待。
从2020年1月22日部分地区电影院关闭,到4月29日国家电影院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视频会议,再到5月8日,电影院跨越了108天的至暗时刻。一个从不放假的行业,突然放了这么长的一个假,不仅让所有的从业者感到恐慌,也让众多电影爱好者感到无所适从。
电影院何时重启
◎ 记者 王 珏
5月14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国家电影局联合下发税费及专项资金政策,支持电影行业发展。这些政策,对于电影院经营者来说,意味着将不再需要为电影放映收入缴纳2020年全年的增值税和文化事业建设费,同时也不再需要缴纳今年8月31日前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根据24家影视类上市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18家亏损,超过2/3的上市公司收入下滑超过50%,而其中只有6家盈利。其中,万达电影亏损幅度最大,第1季度亏损6亿元;其次是中国电影亏损2.3亿元;还有文投、金逸、横店,幸福蓝海亏损幅度均在1~2亿元之间。
显而易见,以影院为主营业务的亏损最严重。通过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7月15日,全国共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这是2019年全年注销或吊销数量的1.78倍。
根据4月29日国家电影局召开的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视频会议中指出,短期估计2020全年票房的损失将超过300亿元。
而除了票房收入的大幅下降之外,影院还面临着广告和卖品等其他的经营收入来源被切断的问题。在抖音上曾有一个影院老板在直播中打折出售薯条、爆米花等零食饮品。
一份2.5斤的爆米花,售价88元,其进货成本在160元左右,平时影院按杯出售的价格是400元。而即使是这样低价出售,两场直播也没有带来什么收益。
再加上仍然要支付的房屋租金,物业管理费和人力开支,即使是品牌连锁影院也是压力山大。
然而虽然亏损,万达却未停下扩张的脚步。
5月9日万达电影董秘王会武表示,2020年万达计划新建影院50~70家,并且预计未来发展仍然保持适当的增速。虽然疫情对公司短期内的发展速度会产生减缓淡,但是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仍然没有变。
而在和影院从业者的沟通中得知,近期低价出售的影院不在少数,如广州一家去年刚装修好的5厅影院正在以80万的低价出售。
这次疫情一方面对中小影院造成重创,另一方面却给巨头连锁吞并扩张提供了机会。一场行业的洗牌在所难免。
伴随着行业的洗牌,电影院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这次的疫情冲击下,传统电影行业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人还是这些人,但是这门生意已经悄悄发生改变。
在停业期间,很多传统影院业务悄悄转型升级。很多影院开始了“跨界”业务,影院变身篮球训练地、婚纱拍摄地、售卖小吃零食……自救的背后是行业转型的各种探索。影院不再只单一地依赖票房收入,而是逐渐地扩大多元化业务,转向精细化经营模式。
这种转型不仅仅是因为疫情而引起的,而是疫情让转型变得迫切。在流量时代下的电影行业,早在前几年就已经面临着转型的压力。首先是在内容上,2015年,互联网巨头就纷纷提出大文娱的战略,有人甚至因此表示电影不需要专业编剧了,现在是IP为王的时代。这其实意味着电影行业内容生产机制的变革。就像传统媒体内容的悄然转型一样,虽然传统媒体有着自己的“风骨”,但是在市场的倒逼下,“内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在那热闹腾腾的院线,有一股萧瑟却是我们之前不曾留意的。热钱涌入,各种IP和流量的花样打法,电影产量的剧增,大数据的“荷鲁斯之眼”代替了编剧的“上帝之手”,原本1000个编剧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而此时1000个大数据却只有一个热点。著名编剧汪海林就曾说,IP热剥夺了编剧的创意权,所谓1000万个IP总结下来不过4个故事:《霸道总裁爱上我》,《满朝文武爱上我》,《花魁大长腿之贴身龟奴》,《鬼吹牛、鬼吹蜡、鬼吹灯》。电影内容的同质化,以及大批影片的粗制滥造、盲目追逐,看似与电影院线的经营没有关系,而其实从源头的崩坏,也是促进电影院线转型的重要原因。
电影口碑的塌陷直接导致市场口碑的塌陷,这让电影院线的经营陷入尴尬:谁愿意花钱去看一场“注水”的电影。
回看影院的历程,在电视机开始风靡的年代,很多人都在质疑电影院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很多电影院的收入大多只来源于一些红色电影的单位包场,以及大会的场租收入。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文化需求的提升,影院作为一种文化生活体验场所,重新回到我们的周围,并以迅猛的态势快速发展,这也是与电影内容的深刻简练以及电影制作的精良密不可分的。
如今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其实我们要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如何抓住市场而且保持电影自己独特的“风骨”。毕竟,即使电影院作为一个打卡点,它也该有值得打卡的文化语言。
除了内容,还有内容行业避不开的盗版问题。有人说,国内观众养成走进电影院的习惯,多少离不开盗版电影的滋养,就像任何行业的发展阶段一样,从草莽到正式的舞台。也同任何的行业一样,一旦进入规模化,市场秩序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盗版产业也十分成熟,他们伴随着中国的电影市场一起成长,这也给影院带来巨大的损失。
上海发布的2019年十大资产保护案件中,《流浪地球》《廉政风云》《疯狂外星人》等热门电影赫然在列,相关涉案者通过盗版获利上千万。影院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注定它跑不赢互联网的速度和广度。如何在内容之外提升体验感,增加消费价值,是影院转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而对于观众而言,由于这次疫情的影响,线下影院的长时间暂停,只能大量涌入线上的网播平台,这对观众的消费习惯和爱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线下院线回归,这种影响也是不能割裂的。
“小屏”随着4G的普及而崛起。这对于线下影院而言,无疑是更加严峻的挑战。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原本作为院线种子选手的《囧妈》直接放弃了线下放映,引起了院线的集体抗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5G时代的来临,“小屏”风暴会来得更加猛烈。
这次疫情对于影院来说,就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显而易见,影院的“生”门,不在固步自封,也不在一味地迎合市场。未来院线的线上线下互动必将进一步加强,电影院也势必要应用一些网络平台的优势来推动电影的营销,从而引导线下观众消费的增量。同时也如众多景区的转型一样,体验感将是未来引导消费的重要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