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旅观察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做一篇好“文章”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做一篇好“文章”

  ◎ 记者 王 珏

  6月6日至6月7日,河南省济世堂李占标膏药、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镇平玉雕,耗辣椒制作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等16个非遗项目上线“非遗购物节”。并邀请了人气主持人,网络带货小达人在抖音平台进行直播带货。这样的一场直播活动,拓展了河南非遗产品线上销售的渠道,也扩大了非遗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与此同时,“非遗购物节·浙江消费季”也闪亮登场。展销活动以项目保护单位、中华非遗老字号、传承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网络平台,结合非遗特色资源,以O2O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购物活动。该活动于6月8日正式上线,持续至6月25日端午节。其中由浙江非遗部门为此专门打造的“非同凡响”非遗推广组合,通过场景式剧情演绎,从食、着、雅等角度进行视频导购,带领大家开启非遗购物之旅。举办“非遗薪传”浙江传统美食展评活动,展示我省传统美食类非遗项目的当下价值和独特魅力。

  据了解,这都是针对今年我国第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策划的系列活动。6月13日,是我国第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国众多拥有世界级遗产资源的景区,纷纷策划了相关的活动。宣传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给众多游客和民众。打开了了解世界遗产资源的文旅之窗。

  6月8日,江苏省也针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江苏省将举办26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有70%以上的活动会在网上举办。河南省也宣布推出了300多个线上线下的活动。

  而文旅融合中一直走在前列的浙江省更是精彩纷呈。根据总体安排,浙江省非遗部门将以“浙里主场”“浙里好物”“浙里好戏”等为主要版块开展遗产日系列活动。

  研究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大多以文化宣讲和知识展览为主。和其它热热闹闹的旅游节相比,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活动少了一些人间烟火,少了一些锣鼓喧天,但是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高度。

  追根溯源,文旅融合中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

  世界遗产,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但是在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利用中,保护也是重中之重。

  从遗产资源的角度来看,“不能过度商业化”涉及到的保护主体以及涵盖到的内容非常的广:既有文化和文物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村,也涉及到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意味着保护和利用遗产资源不能只是简单的提供产品和迎合市场,而是要覆盖价值传播、文化标准、了解路径、使用或观赏方法等。

  “不能过度商业化”,还需要站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在充分应对全社会文化需求的宏观背景下去进行有规划、有步骤的推广和宣传。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一个事实:文化和自然遗产,不能被简单的被当作资源。

  “遗产”的活化,不是商业化,而是细化。文旅融合并不是“文”和“旅”的简单结合,也不是买方与卖方的关系。每一项文化自然资源都有自己的生命,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它们进入文旅融合的诸多环节时,他们的价值被量化,也由之成为“金名片”被万众瞩目。

  价值的标准,就形成了应用的门槛。要细分文物与旅游融合并形成传播体系,就需要认真面对这个门槛。

  在针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文旅开发中,实际上文旅融合中的“旅”更多具有“文”的内涵,甚至先成为文的一部分,而非停留于既往,重复提供将文物与遗产资源“卖出去”的表面功能。这就需要文旅融合参与者有更深厚的内功,具有文物和遗产价值阐述水平和传播能力。这是一门需要不断积累实践才能逐步成熟的学问,也才能够正确的“写好”“不能过度商业化”这篇文章。

  除了价值门槛,还有数量评估。

  文化和遗产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这种公共资源所对应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公共文化特性,这使得我们在文理融合过程中,需要小心翼翼的推进这个领域。而目前我们所面对的难点是没有一套独有的最大限度阐释真实、完整价值的效果评估标准,而只能沿用计算人头数量,计算营业额的传统模板。

  这种公共价值与商业需求形成的悖论,最终导致的结果常常是“越开放,越破坏”。

  这也就意味着,“不能过度商业化”让计算GDP和游客人数来判断传播效果的模式不再适用。

  对比世界各地的做法和经验。文物与旅游融合是资源、经营、受众三方共同作用形成的价值生态,其中任何一项都会产生推动力或者反向力。只有达到全社会都能够理解,尊重文物和遗产价值,才会形成良好的生态。

  之前知名艺人在综艺节目中对文物修复态度,引发了众多网民的热议和批评,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于文物和遗产价值的理解和尊重的程度。

  再看浙江省今年的“遗产日”,今年遗产日浙江省主场系列活动以线上宣传展示为主,围绕“赓续浙江文脉 共建美好生活”主题,以“购·云端非遗集市”“享·成果集锦show”“听·非遗好声音”为主线,在绍兴安昌古镇景区及线上开展非遗展销活动;线上展示非遗保护系列案例、传承人记录优秀项目、非遗影片等,建立线上非遗传习所,让公众自主选择课程在线学习、体验非遗技艺,打造浙江非遗网课;推出非遗小镇、抖in戏剧、非遗记忆等视听专题。

  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对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难点、热点逐步细化,并通过一种喜闻乐见的形象和民众见面。只有通过对文化的深耕,旅游文化品牌才会逐步形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我国的第4个文化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一起期待文旅融合的“好文章”。


江南游报 文旅观察 00003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做一篇好“文章” 2020-06-11 江南游报2020-06-1100006;江南游报2020-06-1100007;江南游报2020-06-1100009;江南游报2020-06-1100010;江南游报2020-06-1100008;江南游报2020-06-1100012;江南游报2020-06-1100011 2 2020年06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