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糕版的前世与今生
沈万林与他的糕版艺术馆
![]() |
![]() |
![]() |
![]() |
![]() |
![]() |
![]() |
![]() |
余杭糕版的前世与今生
沈万林与他的糕版艺术馆
◎ 记者 葛家藤/文 陈 芳/摄
每逢杭州余杭一年一度的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或是民俗节日,亦或是周末假期,许多游客会来到杭州余杭超山东园附近的超山农庄。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采摘枇杷,体会垂钓的乐趣,以及品尝地道的余杭塘栖风味美食。
但超山农庄的最大特色,是那幢徽派古建筑中的“江楠糕版艺术馆”。这里的糕版数量繁多,品质上乘,展出的每一块糕版,都让人啧啧称奇。如此令人惊叹的糕版文化集成,与农庄的主人沈万林和他对糕版文化的热爱是分不开的。用他的话说,在江楠糕版艺术馆里,每一块糕版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前世与今身……
前世
江南水乡里的古朴缩影
在沈万林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做的糕点很美味。“吃糕点、做糕点、都是大日子才有的,平日里根本吃不到。”沈万林说道。
在江南水乡一带,每逢岁时节庆、出生、嫁娶、祝寿、祭祀,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伴随着人生礼仪所产生的各种民俗事项,都会用米粉来做一些糕团。这些糕团均用糯米粉或粳米粉制作,制成的糕团上都印有一些相对应的吉祥图案。江南水乡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带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又带着美好祈愿。在节庆活动中制作的糕团图案,由一种专用工具制作,这种工具在民间统称为“糕版”。于是,一年四季、四时八节,造房子、讨娘子,在这些民俗节日和百姓的各大喜事里,印花糕可谓无处不在。
在江楠糕版艺术馆展出的糕版中,有不少馆藏精品。最大的龙凤呈祥糕版,长宽均有1米见方,印深10厘米,能做100多斤重的糕饼;馆内最小的手指粗细的微型糕版,就像一个小小的印章,两头各自雕刻了不同的图案。最古老的有年代久远的南唐顺义年间(约公元940年)石质糕版。实际上,糕版的产生,至少可追溯至宋代、清代达到鼎盛。在江楠糕版艺术馆还可以看到石头、瓷器、锡器、陶土做成的糕版。
结缘
寻觅古宅传承糕版历史
沈万林收藏糕版的故事很多。在他收到的每块糕版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在糕版馆有一块黑漆漆的、一上一下刻着两个寿桃的糕版。沈万林说,这是从江郎山廿八都一个小村庄姓杨的老人那里淘来的。开始老人怎么也不肯出让这块糕版,沈万林动之以情地说道:“廿八都的当地文化风情习俗都能在这块糕版上体现出来。”老人听沈万林这样一说,终于将糕版给了沈万林。后来,沈万林每到一个地方,就寻访各地的糕版市场和印糕版雕刻师傅。一年年收集,积少成多,他从各地收来的糕版越来越多,觉得应该建个糕版馆展出,让大家参观。
沈万林为了建糕版馆,特地去安徽寻访古建筑。他在黟县,绩溪等偏僻山村收购了3幢画栋雕梁、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拆了从安徽一砖一瓦运到超山农庄异地重建。2013年,古色古香的糕版馆在超山农庄隆重开馆。当时在糕版馆展出的糕版是1500块。后来陆续增加到3000多块。
2017年,一场大火烧毁了糕版馆二幢古建筑,将他多年苦心收藏的糕版烧掉了一半。尽管这对沈万林打击很大,但从部队出来的他并不气馁,“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一边重建房子、买来展柜,一边又东奔西跑地收藏糕版。终于,在2019年中国杭州超山梅花节举行前,江楠糕版艺术馆再次开馆。
今生
糕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超山农庄的江楠糕版艺术馆,在杭州余杭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期间,都会迎来大批游客参观。在平常,每逢几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等,这里都会举办用传统糕版制作糕点的活动,让游人亲身体验这种民俗文化。
江楠糕版艺术馆,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前来参观考察。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专家就曾参观了糕版馆,并进行专题座谈,充分肯定江楠糕版艺术馆,认为展出的糕版数量多、类别全,糕版文化内涵丰富,有艺术性。江楠糕版艺术馆不仅引起省市专家重视,而且也吸引了外国学者前来参观,引起媒体关注与报道。
沈万林收藏的糕版,还走出了展馆,到学校、社会上巡回展出。比如馆内的糕版就曾到“中国湿地博物馆”作“糕中滋味·印里人生”糕版艺术展。与此同时,沈万林还同学校共建传统印糕版分馆,在拓展性课程中,开设了 “糕版印记”课程,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沈万林还准备写一本关于印糕版的书。“从糕版的历史文化、材质工艺、种类图案、艺术特征、民俗礼俗甚至于特色糕点做法等内容,我都作了梳理与研究。”沈万林说道,“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和记录糕版文化,更是为了能够保护和传承糕版这一老底子的传统文化。”
▲江楠糕版艺术馆
▲沈万林
▼艺术馆内景
▼艺术馆内景
▼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