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旅观察

文章导航

研学旅行≠研学游

  研学旅行≠研学游

  ◎ 记者 王珏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尽管今年的疫情让众多学子的“万里路”显得有些举步维艰,但是“研学”、“游学”依旧是热门话题。只是原本散落在“万里路”中的小小旅程,大多在博物馆完成了它的里程。

  当大量的研学、游学类产品出现在博物馆时,游什么,学什么就显得格外的醒目。

  日前,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一则关于研学的声明更是把研学和研学旅游推上了热搜。

  这个声明的意思是,在博物馆里出现了很多机构组织的有偿研学活动,这些参与者享受的是博物馆提供给所有用户的免费服务,但是却没有遵守博物馆的参观规则。这就像是去人家家里做客,却不懂得尊重主人一样。

  博物馆自然是委屈的,我免费提供服务,你们还要损坏我的设施。

  我们再看研学游,国家这几年是一直在积极的扶持,鼓励学生们从课本里走出去。那是不是研学游就可以肆意的生长呢?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利益驱动的行为。随着国内外小学素质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大,家长们在教育上的焦虑,使得他们紧跟着教育的风向标。研学教育逐渐成了家长们心中的刚需。

  同时随着计划生育的放开,预计未来还将有3000万左右的潜在教育人口增量,教育这个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

  如此,研学游就是一个大蛋糕,它诱惑着商家们用尽浑身解数。

  2018年携程发布的《2017~2018年度游学旅行市场报告》显示,2018年预计研学客观规模达到100万人次收入超过300亿元。

  2020年3月中国旅游协会亲子游于青少年营地分会发布的《中国亲子游于研学旅行年度发展报告2019》显示,全国范围内研学旅游相关企业共1.3万家,未来3~5年延续市场总体规模将突破千亿。

  这块“千亿蛋糕”已经香飘市场,而不少商家也已经尝到了甜头。2019年主要向3~18岁中小学生提供研学产品服务的世纪明德和环球优学,分别作出了5.98亿和1.58亿的成绩。

  可以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盯紧这块蛋糕。

  自然,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会各有大招。于是,研学旅行、研学游、研学参观……让家长们傻傻分不清楚。似乎带上统一称为“研学”的帽子,就能赶上行万里路的风潮。

  那么,我们原国家旅游局支持的研学旅行是如何定义的呢?2016年12月19日,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

  从这个定义来看,研学旅行的侧重点,为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

  其次,《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也明确规定,一个研学旅游服务项目中,服务方应该由主办方、承办方、供应方三方各司其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主办方是有明确研学旅行主题和教育目的的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方;承办方是提供教育旅游服务的旅行社;供应方是提供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的机构。

  但是纵观市场,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主打研学游的商家都是三合一的。其中有公司力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留学中介机构,专职游学机构,网络电商平台……,他们大多以市场为导向,而并非以研学目的为导向,如何逐利是他们的初衷和目的。

  为了乘研学旅游的顺风车,他们研学旅行改成研学游。

  2019年9月,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高中的几位学生家长就在网上曾发起投诉。

  起因是他们为孩子报名参加了哈尔滨市东学芳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组织的研学活动。原计划是带学生去逛北京的高等学府。结果行程中约定好的17项流程,只完成了8项,而且感受非常差。例如学生的住宿安排在郊区,每天在路上往返的时间占用了大部分,研学活动流于形式,失去了研学的意义。

  于是这些家长发现该公司经营的项目里只有咨询没有举办研学活动的资质。

  这些家长投诉到文旅部门,但是文旅部门回应,该公司不属于旅行社,不归文旅单位管。后续的事态不得而知。

  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很多消费者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

  就像俗话所说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研学也是如此,市场大了,参与者多了,暴露出来的问题自然也就多了。再例如今年的特殊情况,大家扎堆在一个地方,上下高低,就让这问题更加的明显了。

  只不过,教育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如何规范研学市场呢?

  我们不妨参考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的管理模式:需要申报取得相应的服务资质。例如,留学中介资质是由教育部、公安部和工商部门联合核准并管理。那么研学服务资质也可以下放到省一级审批认定并公布,由教育部门,旅游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三家核准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职责。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研学旅行与出国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同。毕竟出国留学是针对一部分家境,较为富裕的家庭,而研学旅行是一个普遍的教育行为,它兼有着教育,实践,安全,公益等原则。如果价格一直虚高,那么研学旅行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成了一个标志化的消费。

  疫情爆发之前,出国的研学旅游项目比普通旅游要贵很多。例如某一公司推出的日本阪东文化体验研学营8天1.68万元,而普通的,相似行程的旅游费用均价不到8000元。

  也正因为这种价格的虚高,让很多研学旅游项目成为高消费的标志,助长了攀比的心理。

  然而,研学涉及到的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它不同于市场竞争中的其他行业,严格准入制度,不仅仅是对学生家长负责,更是对我们的教育服务体系负责。

  研学旅行本就是一种学习教育的方式,即使蛋糕再大,也不忘初心为好。


江南游报 文旅观察 00005 研学旅行≠研学游 2020-09-24 江南游报2020-09-2400007;江南游报2020-09-2400008;江南游报2020-09-2400011;江南游报2020-09-2400010;江南游报2020-09-2400009;江南游报2020-09-2400006;江南游报2020-09-2400012;江南游报2020-09-2400013;江南游报2020-09-2400014 2 2020年09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