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标”是如何“失荆州”的
![]() |
![]() |
今年的国庆假期让原本有些萧瑟的秋天热闹了许多。假期的各个消费数据,也让市场像秋天的枫叶一样逐渐变红。
在一大摞的消费话题中,10月8号,由住建部网站发布的一篇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湖北省荆州市举行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有关问题的通报》一文,让火热的旅游市场有了更多的人思考。
通报指出,巨型关公雕像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水司楼存在脱离实际乱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一时间让“文化地标”这个话题迅速上了热搜版,“文化地标”是如何“失荆州”的?
“文化地标”是如何“失荆州”的
◎ 记者 王珏
我们可以从了解这两个“文化地标”开始。
荆州古称“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里,关于便是在这里“大意失荆州”。巨型关公雕像高达57.3米,坐落在古城历史城区范围内,号称“耗资15亿元”。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青铜雕像,荆州想借关公雕像所在的关公义园畅想文化旅游档次,2019年9月开园以来营收惨淡,且关公雕像基座正在沉降。
水司府堂(水司楼),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北边的静心谷景区内。2016年9月开工,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高99.9米,共24层。据悉该栋建筑已经申报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世界最高水族、布依族、苗族民族元素建筑,世界最大牌楼,但此前其引发网友热议的关键点并不在其建筑宏伟,而是因“举债2亿”“大型烂尾楼”等标签。
为什么这两个所谓的“文化地标”工程会被通报?
根据《通报》国家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近期对媒体和群众反应强烈的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司水楼项目进行调查。由此,在文化、环境等层面两个项目存在的问题一一揭开。
义薄云天关云长,风格独具水司楼,两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强力号召力的文化IP,如此收场,或许才是引发大量关注的原因。公众提出了各种疑问:这么荒唐的事是谁干的?脑子咋想的?咋干的?咋就干成了?
拿这座号称天下第一的水司楼来说,项目花费占去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的1/5还多,竟然一路绿灯闯到烂尾阶段,围绕项目论证,拍板,决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这一根绳上的蚂蚱,怕是都脱不了干系,事实已印证了这一点。
再比如像这座近60米高的关公像,游客掏百余元门票入园参观,却只能仰头看关公的脚,反倒在园外能看到全“关公的人”,如此“朝天看”的作风岂不可笑?
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对乱建文化地标的各种批评。如:地标醒目巨大,不等于有文化;滥建文化地标,实际是破坏文化;与文化地标之名形象工程之实等等。文化地标没有文化,成了近些年很多文旅项目的“难言之隐”。
例如:广东肇庆北岭将军山关公雕像建成刚满一年即被拆除;广西柳州一座据称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国内最高的人物铜像柳宗元,未建成即被拆除。此方唱罢,一方又起,如今都趁着这个热搜被翻出来,晾晒在太阳底下。
那么,那些大型城市雕塑应该怎么样建设才能保住城市的特色,留得住人文的精髓呢?
一纸通报将这些变味的“文化地标”推向了整改阶段。在《通报》发布后,国家住建部又随即发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
《通知》指出,随着群众对城市文化公共艺术的认识和需求不断提高,各地建设了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在营造公共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特色风貌方面等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一些城市雕塑存在尺度过大,品质不高,题材不适宜,以及周边环境不协调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
对此,国家住建部要求各个地方应该充分的认识大型城市雕塑的重要作用,正确的认识当地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同时,《通知》也明确了一些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重点。毕竟说一千道一万,任何堵漏补缺的事后整改远不如思虑周全的事前避免。
根本的办法还是从源头上堵住类似的“门面工程”。正如《通知》里提到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雕塑建设等管理制度;将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和大型城市雕塑作为城市重要项目进行管理,建立健全涉及方案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制度,建立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当然,不论是《通报》还是《通知》,都是为了让城市文化更加健康的繁荣。
《通知》细则明确,各地要繁荣雕塑创作彰显时代特色,体现艺术水准的精品力作将被鼓励建设。
回到我们这次的热搜话题。失荆州,是关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经此一役,前期军事上的胜利成果灰飞烟灭,为后来败走麦城来下伏笔,留下“大意失荆州”的千古教训。如今这个关公雕像,即使形象威风凛凛、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也多半是不愿意提起荆州这个伤疤的,更不要提成为这个城市的形象代言人了。
一时虚名的文化地标,正是失了“民心”这座无形的荆州城。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地方特色、展现时代精神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地标”成为人民心中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