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郭亮村
访郭亮村
◎ 刘文起
郭亮村,我最早是从电视上看到的。
中央电视台每次播放河南省的广告时,总出现一道万纫悬崖,悬崖上一条挂壁公路,一辆汽车在挂壁上疾驶着,如同杂技团表现的壁上飞车,让人的心被飞得悬悬的。配音却是柔柔软软的广告语:老家河南,心灵故乡!
于是,我的心灵就被勾到老家和故乡去,只想飞到那个有挂壁公路、有悬崖隧洞的郭亮村。
郭亮村吸引我的魅力有二:一是村庄来历的吊诡,二是挂壁公路的奇险。
郭亮村以人命名,建于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公元9年~公元23年)。相传,农民起义军领袖郭亮曾在这里驻扎,欲凭借太行山险要的地形,与官军周旋,交战失利后,败逃山西。后人为纪念这位农民英雄,将他当年战斗过的大本营命名为郭亮村。不过,有关郭亮其人其事并不见史书记载;现在郭亮村有83户人家,共329人,大都为申姓,也没有郭姓的村民。这就奇了,但更奇的是村址。郭亮村在海拔1700米、垂直200米的悬崖上,600年来靠720个台阶的天梯攀登,村民出行极其困难。1972年,受到红旗渠修建的启示,郭亮村的13位勇士卖掉4000只羊、10多头牛;还卖掉山药,卖了山上所有的树,以一人一天一毛钱的工资,没有电力,没有机械,仅用钢钎、铁锤和一身力气, 5年时间硬是凿出一条长达1250米的挂壁公路——郭亮洞。其艰难险阻世所罕有。因而,这条绝壁长廊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全球最奇特最出名的十八条道路之一,太行隧道之父;被谢晋等人称为太行明珠、华夏奇观;有电影《清凉寺的钟声》《走出地平线》《举起手来》等40部在此地拍摄,被称为中国第一影视村。
郭亮村的名声如雷贯耳!
于是,今年深秋11月初,我慕名去郭亮村。
旅游车将我们开到郭亮洞前停下,说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挂壁公路的艰险。
郭亮洞前有碑,刻字:绝壁长廊。碑旁有一道峡谷,看谷底万丈深渊,看上方千仞绝壁。绝壁上有一片片一丛丛红叶,绝壁中段有一条白色挂壁公路时断时现。断时,公路进洞;现时,公路挂壁。那个峻险,令人心寒。我们进洞,走了近一个小时。隧洞宽大,时不时有洞口采光,使得整条挂壁长廊明亮如昼。出洞时,看那车行,如在峭壁上爬行。因当年打洞,每隔100米洞高便下移10米,使得公路坡度很大,进村时一泻而下,出村时一峻向上,转弯又多,让人担心万一踏错油门,车便会冲到峡谷下去。
颤颤兢兢地走完1250米长的郭亮洞,出洞口便到村口。
村口有巨石,石上刻字:中华影视村郭亮。石左下的溪峡被坝拦成一微型水库,方方三五米的一个小水塘。塘上有桥,过桥有栈道上山,山上有村,名崖上村。村里有观光台,可看峡谷对面的挂壁公路。看完挂壁公路,我们从观光台走出,便见一白须飘胸,神情爠爍的老者向我们走来。导游说是老村长,90岁了,是当年凿开郭亮洞的十三勇士中仅存者。说若去买一本《当代愚公老村长申坤明凯口述开凿绝壁长廊全过程》的书,便可获得与他的合影权。我赶快跑店里花10元钱买了一本书再跑回来,找老村长合影,人却不知去处了。
在崖上村吃了中饭后,走十多分钟,便到郭亮村。
村口有座石头垒成的小拱门,拱门前立着许多石碑,碑上刻中华影视城、太行魂,什么什么大学写生基地等字。进小拱门,就是一个集市般的大村子,都是挂着什么什么商店招牌的房子。导游说,这是新村,郭亮老村在山坡上。我们沿着一条有坡度的小街逐渐向上走,看街两边的房子,已都是卖各种山货杂货的小店了。不是小店的,也都装潢成古老的风俗小屋,陈列一些老式农具、家具。还有名人故居如“谢晋居”,某某电影拍摄处等。若要进去看看,每人须交1元钱的参观费。若座座屋都看,非交几十上百元不可。我们只看一座农家小院。小院和村里其他房子一样,都披红挂彩,鼓角齐鸣。喇叭里放着“抬头望见北斗星”之类的老歌,有人在院子里擂大鼓,有人附着歌声在跳舞,有人大声喧哗在议论屋子里的摆式……我们穿过一片嘈杂上楼,楼上和楼下一样,也是一间间陈列着农家物件的房间。房外有平台,可以俯看郭亮村全貌。站平台上,看眼下一大片新旧相间的房子,看满街熙来攘往的人流,听满耳嗡嗡营营的叫卖声、音乐声、嘈杂声,我心中就想:这还是过去那个只有83家住户329口人的郭亮村吗?这只不过是我们穿行了1250米长的挂壁公路后,来到一个海拔1700多米、垂直200米之上的一个与外面尘世完全混同了的悬崖绝壁之上的寻常而不寻常的农村集市?!
我后悔没遇上崖上村的那位老村长,我想问问他:此时此刻,他对此地此情此景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作者简介:刘文起,温州人,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作等集《梅龙镇三贤》《琴馋》《毋忘书》《世纪之路》《砚边杂俎》等16部,及长篇小说《杀狗记》《张协状元传》等。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温州市文联主席、温州晚报总编辑、第六届浙江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