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泥土重塑传世文物
![]() |
![]() |
![]() |
![]() |
![]() |
瓯塑,浙江温州的民间传统美术,由传统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变而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瓯塑传承人,青弘通过双手,诸多文物以另一种生命形态“重生”了,没有人能够亲手触摸《千里江山图》,现在可以了。画里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大气象在指尖划过,那水村野市、茅屋楼阁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再次来到人间。
她用泥土重塑传世文物
◎ 朱杨健
2020年初夏,一位温州的女艺术家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搬”进了自己的作品里。
于是,艺术圈里有人戏称:她专“盗”国宝级文物,这次竟向故宫博物院“下手”了。
你看,这些年,她塑过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山水册》、任伯年的《仕女图》、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韩滉的《五牛图》、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白象塔出土的《白象塔文物》、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朱瞻基的《莲浦松阴图》……哪一件不是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青弘,一个艺术的“苦行者”。
七年来,在青弘的生命里只有一件事——弘扬温州的瓯塑技艺。
不忘师恩,不负如来不负卿。自从2013年进入国家瓯塑大师周锦云先生工作室后,青弘成了这—行的小师妹。在深受师傅和师兄师姐宠爱的同时,她的肩头也压上了一副沉重的担子。
瓯塑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它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风景壁塑“西湖全景”和“雁荡秋色”便是瓯塑中的优秀作品。这两幅瓯塑代表作,前者像一个秀丽、文静、含情多姿的少女,后者则是一个雄壮、威武、粗犷豪爽的壮士。创作者运用一系列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一静一动、一柔一刚、一冷一暖、一细一粗、一浓一淡的对比效果,如2017年青弘为温州新永强中学创作的《罗峰物语》,充分体现了瓯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然而,几乎大部分的“非遗”,都面临着传承的难题,瓯塑也不例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为代表的瓯塑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创新,瓯塑艺术曾经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繁荣。但随着上一代大师们的老去,断层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因为太难了!”青弘脱口而出。瓯塑艺术的传承需要相当深厚的美术功底,至少是美术类本科水平,而且完成一件瓯塑作品,不论大小繁简,程序上就得一个来月,更别说最后的作品是不是能够卖得上价钱。
“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可以理解。”青弘说,“七年了,我依然还算是这一行的小师妹。”
传说,上古时代有一只鸟,叫“精卫”,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女娃”所化。不知那是何年何月,女娃在东海游玩,被巨浪卷人海底,肉体被埋于滔滔海浪深处,然而她的神识,于万劫不复之地,悄悄孵化,长出灵魂的翅膀,破海飞冲而出。
青弘将自己比作精卫,她选择了一条肩负瓯塑传承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
“我希望自己能勇敢坚强地行走,学习精卫不改的初心、不灭的意志,向死而生,金刚不摧。每一个温州人,都是海之子,勇敢而无畏。这便是祖祖辈辈遗传给我们的基因。”
这些年,除了瓯塑创作,青弘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瓯塑艺术的整理和推广上,她整理出版了瓯塑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瓯塑基础教程》;她走进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社区,尽可能地让更多人去了解瓯塑。
瓯塑在技艺上的门槛很高,大多数时候,没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是无法尝试体验的,只能由她示范、展示给大家观摩。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创作更多的瓯塑作品,让人们通过作品去了解和喜欢上这项技艺。
这么多年来,青弘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甚至都顾不上恋爱、结婚,至今仍是孑然一身。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在艺术的“苦行”路上,青弘却并未感觉到太多悲戚,传承虽难,乐在其中。
近些年,青弘创作了一系列古画、文物的瓯塑作品,用瓯塑技艺赋予了这些原本不相干的事物新的姿态。
古画是二维的,古器是三维的,瓯塑是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一种艺术,即拥有平面的视觉,又拥有立体的触感。
经由瓯塑重新创作的文物,竟然拥有了一种新的生命。
“你看,它们也悄悄变化,拥有了自己的温度和灵魂,我将它们命名为‘重生’。”青弘说。
通过青弘的手,诸多文物用另一种生命形态“重生”了,没有人能够亲手触摸《千里江山图》,现在可以了。画里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大气象在指尖划过,那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屋楼阁仿佛统统穿越千年的时光,再次来到人间。
艺术不在心外,唯存心中。十年前,青弘痴迷张大千泼墨,用纸绘来表达过。十年后,她尝试着用泥土来重塑。她喜爱宋画,像宋徽宗的《瑞鹤图》以及《五牛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等,都在她的手里,直接以一种新的色彩,用瓯塑的工艺手法“重生”,然后再将它植入生活。
“我想让更多人都能触摸得到,让更多的人去拥有它。然而真正的名画,凡有幸留存,那也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孤品,价值连城。寻常人如何能拥有?或许一睹真容都是一种奢望。”
不知不觉间,青弘似乎为瓯塑传承找到了—条新的道路,谁说只是古画文物的“重塑”,难道不是瓯塑的“新生”?
上天总是眷顾脚踏实地的人,老一辈的瓯塑艺术大师,在他们的年代为瓯塑艺术找到了保护和传承的办法,在这个时代,依然有。
九百多年前,十八岁的王希孟留下千古名作《千里江山图》。
九百多年后,《千里江山图》在九个白玉盘当中,以另一种形式“重生”。
最重要的,它不是复制,它依然是一件艺术品,虽然有点贵,但终究是一件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艺术品。
愿这样的“重生”更多一些,愿瓯塑艺术更灿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