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的环保艺术
![]() |
![]() |
![]() |
![]() |
![]() |
自然界循环有法,不制造无用的垃圾,更懂得点化一切废料为宝藏。绿色亚运践行人山鹰,从环保上升到自然艺术领域,乘着艺术的方舟,把美与爱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田。
变废为宝的环保艺术
◎ 刘 青
踏上自然艺术之路的第一步,便是取自然名,意在为融入自然找到灵性注脚和情感连接。自小跟奶奶生活在山村的钟建平,选“山鹰”作为自己的名字。天上的山鹰,鹰击长空充满灵性,而地上的山鹰,作为大山的孩子,却为无数“钢铁森林”中的孩童,种下了山林的快乐,将一度远离他们的风景化作心中的家园。
这段旅程的起点,似乎与毕业于中国美院不无关联。出于节俭,山鹰利用废弃的铁片制作雕塑,勾勒出童年玩伴,一条名叫阿力的狍的模样。锈迹斑斑的线条,裹挟着回忆缠绕而生,再现出阿力一趴一坐之下的或悲或喜。
这组无意而为的“环保创作”——《记忆中的阿力》,一度获得年度毕业金奖,也见证着山鹰自毕业后一路有意而为的环保历程。幽居天目山的五六年间,眼见环境破坏严重,山鹰便组织起“进山活动”,领着孩子们入山涧,捡拾生活垃圾与自然材料,转而展开变废为宝的创作。落叶、石头、核桃壳、玉兰花柱等等自然界枯败的材料,就能变化万千,塑造出一整个动物世界。
山鹰自小喜欢动物,它们和阿力一样,是他童心的归属与快乐的源泉。也得缘于它们,引领他走入奇妙的大自然。在这座蕴藏着自然科普、自然探索、自然艺术的“自然学校”里,他一边普及知识,一边展开想象尝试创作,而另一层面,生命从此鲜活于心,不容漠视。
因自然而生欢喜,是我们一踏入“杭州木集丁丁星球”便感受到的。在这幢位于桐坞茶村的自然手创工作室里,随处可见川鹰的作品,小到蜻蜓、知了等摆件,大到枯木台灯、松果垂帘、悬挂盆栽等空间美学设计,处处都流露出一种童真的美好、质朴的欢喜,而更多地,还有艺术的奇思妙想,以及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的教育意义。
继北京、广州主办亚运会后,2022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将在杭州绽放异彩。亚运“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也更为深入人心。山鹰受邀为绿色亚运助力,带领亲子家庭利用常见的自然材料、废弃物品,结合亚运元素进行创作。
目前,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依托三大世界遗产的强大背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山鹰便在“变废为宝——创意手工”体验活动中,线上传授如何手丁制作亚运吉祥物。别看制作极其轻松,但是创意过程可没少遇到难题。必须像命题作文一样紧扣亚运主题,作品形象还要可爱,最重要莫过于材料要环保,随手可得,并且制作简单,易上手。
吉祥物中左起站位的蓝色机器人“宸宸”来自京杭大运河,头顶钱塘潮,额嵌拱宸桥图案。站C位的黄色机器人“琮琮”,得名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头顶的“饕餮纹”也是良渚文化的标志。居右的绿色机器人“莲莲”代表西湖,莲叶头饰以三潭印月为顶,以互联网为径,特色鲜明。
所有细节无法同时呈现,山鹰最后删繁就简,保留动态的同时,突出“宸宸”头顶的波浪、“琮琮”头顶的纹路、以及“莲莲”帽子的尖顶。他推出两个版本。一是自然材料版,全由枯木、果壳制作而成,着重注意材料长短、纹路、曲线等吻合原型。而另一个版本自带色彩,则是利用生活废弃物完成,比如家里常见的回形针、方便面盒、吸管、牛奶盒等等。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便明白世上没有无用之物。残破的瓷片未必只能丢弃,粗重的石头未必会不能创作成翅膀,式微的民间手工艺未必会被后代遗忘,而学校里的问题儿童也未必真就一无是处。
他有这种反思,也有发现美创造美的力量——溪边偶遇的石头可以随形出一颗佛首;山上捡到“降魔杵”一般的枯木,横挂空中却成了一幅山水倒影图;松针甩尾、竹叶卷边、树皮,又是一幅别开生面的《仕女遛狗图》……山鹰爱竹,不忍竹艺衰败,还曾领着老竹匠重新开发,设计新式凳子、躺椅、篱笆,打造现代趣味的艺术装置。作品《拥抱》,便是他2017年以环保为主题创作的艺术装置。用竹篓盛放上回收的塑料垃圾,捡回的枯藤一侧插入竹篓另一侧铺向地面,塑料瓶越堆越多甚至溢出竹篓,而枯藤像是垃圾的触角侵占到各个区域。山鹰想用这样的方式提醒人们,保护永远跟不上破坏。
他的作品大多不是孤立的,物景融合,甚至建造一个生态环境。地上堆起土坡,铺上一片苔藓草地,再把做好的鹿、仙鹤、大象、螳螂摆在其中。凡事不出离自然,心系这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