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啖早茶
![]() |
![]() |
![]() |
![]() |
穿过长寿路,那家隐匿闹市的茶楼隐约可见,接近下午,很少会见到人来此光顾。仅行走在上下九第十甫路,才有广州“叹茶”的味道,茶市林立,陶陶居、广州酒家、莲香楼,名气大且传统老字号,刹那映出了岭南的风味。
来 啖早茶
◎ 刘 青
在我的印象中,广东人为数潮汕一带的人对茶情有独钟,甚至过度的溺爱。从早上7点起床,准备茶具、煮水、洗茶具、泡茶、喝茶,一泡接着一泡,在晨光洗礼中自我娱乐,温热的茶水下肚,一天的生活要开始了。而广州人的饮茶习惯,与以上描述的大不相同,因为这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大家的认同感官也不尽相同。
广州人嗜好饮茶是出于习俗的传承以及发掘生活的乐趣。早上见面,互相用着粤语打招呼也会问“饮咗茶未啊?”这是一种源于习俗的沟通方式,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这也归结于尊重对方。因此由用“早晨啊”之类的话语问候换成了“饮咗茶未啊?”,充满意境式的问候语,道出了广州人对饮茶的喜爱,已经到了极致的境地。
广州的饮早茶源于清代,如今也成为广东人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我们喝茶的地方,不叫茶馆,而是约定习俗称为“茶楼”。清代同治年间,开业的茶座称之为“居”,即“上茶居”,及光绪年间,“居”改称“楼”,叫做“上茶楼”,根据《广东民俗大观》的记载实录,第一家较为体面的茶楼,是当时十三洋货行的“三元楼”(南方电视台的皇牌电视剧《72家房客》剧情经常提及),深受其影响,很多老板纷纷将“茶居”改称“茶楼”,最早以“茶楼”招牌挂出的还有南关的“品南楼”“巧元楼”和“怡香楼”等几家。
以前西关上下九一带设有成珠楼、莲香楼、惠如楼、祥珍楼、太如楼等,均为广州百年老字号茶楼,曾被称为“二厘馆”的茶寮、茶座、茶室则更早遍布于广州城的大街小巷,消遣作诗或者文人攫取素材最适合。无论茶人、请客,或是家小饮茶较为方便,约好了座位第二天过来享用即可,如今剩下的并不多了,类似陶陶居、莲香楼那样的顶级茶楼,收费不菲,吃个糕点,口味、色相虽说极佳,但性价比不高。谈及实惠的,在中山八路、逢源路、龙津路一带的茶楼比较适合大众消费。
虽然“馆”与“楼”是有些区别,而大体意思是一样的。但“楼”更有气派,不仅听起来大气、豪华,而且看起来亦是充满了档次感,这“楼”呢,一定要有讲究,有气派,才够“靓、大、净”,如同耸入高天的建筑,大如宫殿,还在“楼”外立了个霓虹灯招牌,美其名曰百年茶楼。在广州,一般的茶楼可达3层,底层有6、7米之高,二、三层大概各高5米,算起来,茶楼至少也有20余米。老板十分舍得下重金,将茶楼装修以及茶座的布局放在首位,注重客户体验:布局宽敞,走道以及茶位间隔有序,茶室舒适清雅,干净整齐。茶室除了简洁的单间,还设有雅座,引人注目的中厅以及辉煌的大厅,单就大厅可坐下十五人以上,从风格来讲,有中式、西式、日式及东南亚式,但中西合壁的设计,我暂没见过。
“茶馆”仅仅是饮茶,嗑些熟瓜籽,泡(或煮)一壶茶水,喝完即止。但“茶楼”就不一样了,在这里,饮茶之余,还有糕点、美食小吃、炖品之类(当时鲁迅先生在广州,经常光顾茶楼,成为美谈)。总而言之,饮早茶当作是一顿丰盛的早餐,茶楼的点心种类繁多,讲究精、美、新、巧,清淡怡人,偏向于本土口味。除了广东人爱吃的广式点心、马蹄糕、糯米鸡等外,还有西式糕点,以及广东小吃:和味牛杂、花生卤味凤爪、猪肠粉、云吞面、虾饺、流沙包,应有尽有。这种糕点用“盏”装着,每盏的样式比较单一,也不多。所以方便茶楼的收费,按照每盏的价格标注,大概是十块钱,加上饮早茶的茶位,一顿早茶至少花费80—120,并不稀奇。
饮早茶,文化的侧重点并非在“茶”字,这个“早”字很关键。广州的茶市一般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6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收市,有些茶楼通宵营业也有可能。去年11月初,我在方所书店参加一场创作者分享会,由艺术家欧宁策展的“观看:六个影像的盒影”,这个展览挑选了六位艺术家制作的关于广州的影像。其中有一个互动问答最令我记忆深刻,冯果川在面对“你认为广州是怎么样的一座城市?”的提问做了最有哲理以及思想性的解释,“多年前一个夏天,我与哥们熬夜看完电影,天朦朦亮,大概是凌晨6点多,下楼去买烟、吃米线,见到一群老婆婆围坐着,在楼下的树荫喝早茶、聊天,一边聊着一边说笑,那种美妙的“穿越”的感觉从天而降,神秘、温馨。这是极少数人所经历过的人生光景。因此,饮早茶,可以形容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枢纽。
茶楼是从来不会寂寞的公众场所。一般来说,在夏天早茶市最具人气,茶楼也成为了人们消暑的好去处。从清晨6点至上午10点左右,通常座无虚席,那队伍如打了“蛇饼”(排队)一般,从茶楼门口一直排到街道,老人拿着座位牌号,搬张凳子坐等叫位,小孩子则被家长抱着。这种情况,节假日尤其最为常见,不少大牌茶楼更要花更长时间排队候位,一等就是半个钟头,双脚着地,为了饮一杯早茶而累及踝部酸痛。
喝早茶的生活习俗,何以在广州根深蒂固呢?这是有考究的,自古以来友人见面聚会,“聚一聚,饮杯茶”,大家坐一块儿,谈笑风生,侃大山。谈一桩生意,用茶的低调韵味剔除了商业的躁动,将饮早茶当作是随心随意的交流,彼此不会感到压抑、尴尬,放下欲望及无所谓的提防,达成互利。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点上价格实惠的“一盅两件”,品尝早茶的风味。青年男女谈婚论嫁,约了双方家长,去茶楼喝喝茶,从饮茶中,通过细致的察言观色,探知双方的本意,为此气氛较为和睦,其乐融融,拉近了心的距离。
亦可将“饮早茶”视作是养生之道。茶可以调节人的情愫,一天的早餐从一杯茶开始,滤去内心的浮躁,清除杂念,这是个不可置否的上佳消遣方式。喝的茶叶,不会过于严苛,大家喝的大多是普洱、铁观音或者乌龙茶。但凡饮早茶的大多是老年人,顾及身体质数,基本不喝绿茶,熟普洱比较适合,从水质、沏茶、斟茶三个方面来说,喝茶方面也并不会作细致的要求。茶壶可装5泡茶以上的水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或铁观音,以半发酵的为佳,——“咕噜!”水一煮开,洗漱好茶具之后,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享用。
广州人饮茶基本也“无硬性礼仪”的讲究,随心随性即可,只有请客的人给朋友斟茶时,客人一定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意指“多谢噻”,对朋友以表谢意。
如今都市的忙碌生活,让年轻一代人迷失在繁重的物欲世界,几乎丧失了“起身饮早茶”这种习俗。除了周末时间,上班之余,约朋友出来饮早茶,谈谈最近的生活,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