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旅行,还是“复制行程”
![]() |
![]() |
![]() |
对很多旅行者来说,旅行像一次对成功案例的复制。去相同的目的地、同样的景区、同一家餐厅,仍是一种表面化体验。真正深入当地才是正道,也是难点。在此,本期邀请了几位长期深度旅行的旅游达人,分享更多旅行的想象力和可能。
是旅行,还是“复制行程”
◎ 记者 刘 青
Q:打卡,和“真正的旅行”是否有差距?
元琪:旅行很像恋爱。从外表吸引开始,但花费时间去了解、认识它的灵魂,才会有一个被深深铭记的关系。止步于逛景点、吃吃美食,是旅行甜度高的一面,但它其实有很多滋味,路上的艰辛是苦的,冒险是辣的,各种层次的味道让旅行有了厚度。
阿牛:看你怎么定义“真正的旅行”,如果定义为个人化的、深度的,融入当地生活的,打卡就是缺少了这些吧。但如果你只想休闲,不想深入了解别处的生活,千里迢迢舟车劳顿地又跟出发点违背了。
谢燮:打卡以放松为主,而真旅行伴随着文化体验。我是摄影师,旅行深入的信号是我拍到动人的照片,传递了当地的气质、特色、人的状态。去无限接近这点,就必须走进它的内部,走进文化。
Q:当你们深度旅行时,发现了哪些好玩的体验角度?
阿牛:我在贝加尔湖小木屋独居过3个月。大部分人来,看看蓝冰就走了,但住下来完全不同。每天散步时我要带两个水桶,从当地人在湖上开的冰洞里打水,-30℃要劈柴烧火。每天有一半时间干活,一半在看书。跟着本地人蒸桑拿,把啤酒浇上去屋里有六七十摄氏度,蒸热了就冲进雪堆。我们还在森林里打猎,在冰上凿一个洞,用筷子粗细的鱼竿来钓鱼。那是种完全打开的心态,跟本地人一起生活。
元琪:我喜欢学做菜。赤道附近的国家爱用香料,比如辣椒、柠檬草、班兰叶,用特殊香味在湿热里刺激食欲;在凯鲁万学做库斯库斯,以小麦做底,姜黄和海鲜铺在上面,是迦太基王朝的美食传统;深入沙漠时的塔吉锅,是要保住珍贵的水分。锅子里的东西,其实诠释着一个地方地理和历史的环境,非常有趣!
谢燮:我参加过一次印度婚礼,特别隆重,那些指挥员、小号手、鼓手,本来是铁匠、木工、出租司机……来凑个热闹。女性会穿上最奢华的纱丽,戴上闪耀发亮的首饰,浩浩荡荡的队伍随时起舞,还要进神庙祈祷。当你停住在一地时,会看到和游客完全不同的景象。
Q:本地体验,对你们来说,有什么趣味还可以挖掘?
元琪:会增长见识。比如,很多人到三十三间堂门口看过了网红长廊,就走了。其实里面有上千尊精雕细琢的观音,千姿百态。佛像的眼睛里是有水晶的,在黑暗处,也像在注视着你。而且那些你仔细探索过的,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每次回味都是津津有味的。
王阿牛:体验另一种生活,会让你收入很多从没有过的感受。而且,过去我认为自己怕冷、担心孤独,但在西伯利亚我很少和外界来往,和自然待在一起,发现也很可以适应。你会了解过去不知道的自己。
谢燮:对。我在阿姆利则看到教徒们为了信仰免费为寺庙做工,日复一日,虔诚而平静时,也能感到一种心里的震动。它会触发我对自己原本的生活重新思考。
Q:深度旅行这么有魅力,但它还是小众选择。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王阿牛:害羞,怕被拒绝。我有次在约旦搭车,一直尴尴尬尬不好意思开口,但后来发现司机大哥也喜欢诗歌,他还带着蜡烛,带我去看一座山上的古罗马遗迹,在星光下面聊诗歌。一定不要害羞,你可能有很好的体验。还有心态,有些游客去非洲会觉得“又脏又穷”,不想和本地人接触,去打开心态接纳也很重要。
元琪:网红经济也是个原因。今天人们获取旅行信息,很多是ins或社交网搬运的美照。让人们误以为旅行最大的意义、最容易被赞的方式,是走网红路线。文旅圈需要有更多的声音,优质的书籍、杂志,当人们看到深度旅行的美妙,可能会作出新选择。
Q:你们觉得语言是拦路石吗?
阿牛:是一部分原因。但画画、手语、翻译软件可以弥补一些。我有次在亚美尼亚搭车,和一对波兰情侣,我们都不会本地话,也努力交流。那个司机大叔是养蜂人,还邀请我们去看蜂场,把蜂蛹挑出来一起喝酒,气氛很好。语言不会完全隔绝你的旅行体验,人类有很多共通的情感。
元琪:我有个好用的办法。我们华人是遍布全球的,我常常去寻找陌生国家的中国人,可能是包车或是民宿的老板,搭上一个线。他会给你介绍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的还会带你加入本地的社群。
Q:陌生环境“破冰”可能是最难的,有好用的经验吗?
阿牛:村上春树的朋友教过他,“如果去墨西哥旅行,你就说自己准备写一本墨西哥菜的书,就会一帆风顺”。我去墨西哥真的试了!他们会拉着你滔滔不绝,介绍他妈妈的拿手菜,以自己的饮食为豪。聊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很容易破冰。比如在阿根廷,本地人出门喜欢带着茶壶和马黛茶,我到那边立刻弄了一个,他们看到一个老外也这样做很好奇,就会来聊天。
迷路有时也是很好的方式。你不再考虑害羞,一定会开口,人们对迷路的人通常也很友善。我也赞同元琪说的去寻找一个链接点,爱彼迎上有很多活动,是当地人带你玩,他在自己城市生活了几十年,把自己的经验全教给你,也很有帮助。
谢燮:我的秘诀是和小孩玩。很多时候,是街上一起玩的小孩带我去认识他们的家人,推进了探索。也可以借助工具,比如我和一位锡克教的爷爷语言不通,但我们会一起欣赏镜头捕捉到的他,有媒介就拉近了距离。
元琪:去氛围轻松的地方。比如在书店里你没法打扰别人,但在小酒吧看看演出喝喝酒时,人们很放松,很容易开启一次聊天。那些常去的小店、咖啡馆,老板也很乐意和你分享。
Q:“做功课”,可以准备些什么?
王冰:可能区别于抢机票、订酒店的实操,要如何去酝酿一个个人化的出发?
谢燮:我去印度前,看了800多集《众神之神》,能搜罗的中英文书都看了,还特别喜欢神话故事。我觉得要从兴趣出发,不要有学知识的“沉重”,轻快一点。
元琪:看文学、电影和一些文化纪录片,它不必艰涩,但能帮你获得有深度的信息,去培养对目的地的好奇。如果你的城市有相关展览,不妨先去看看。
阿牛:文学书很好。我很喜欢马尔克斯,他书中有很多哥伦比亚的地点,比如卡塔赫纳,是百年孤独的诞生地;蒙波克斯,是另外一本书的背景。你去到时会发现竟然是熟悉的感觉,那些广场、街道、咖啡馆都还在原地。像庞龙说的“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眼前的东西会和几百年前发生的事重合。阅读,会让你有一个新维度来认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