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
,吃米其林是一种常态
![]() |
![]() |
![]() |
![]() |
![]() |
![]() |
有人说,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被米其林“钦点”,似乎不足以被称为“美食之都”。三年前,米其林登陆广州,这是继上海后,中国内地第二个获米其林青睐的城市。广州人的美食生活有没有就此发生大的改变?答案可能是没有,他们只是很低调地说:这些米其林餐厅,我们平常就在吃。
在广州
吃米其林是一种常态
◎ 刘 青
2020年广州的米其林照常颁奖,有些令人意外。因为以今年的情形,全国第一季度的餐饮纷纷闭门谢客,广州也不例外。不仅小本经营的小店纷纷倒闭,一些连锁大牌也缩减了不少门店,连五星级酒店也做起了几十元一份的外卖套餐……至今,广州餐饮业最多回来七八成。所以听闻今年还有评选,不少商家与媒体都颇为讶异,大概怀疑在元气尚未恢复下进行评选是否仓促了些。
而大家颇为好奇的是,疫情之下米其林侦探是如何工作的。由于1—3月很多店铺没开,不免让人猜测评判时间是从第二季度才开始吗?评分标准有酌情放宽吗?是否还多了防疫条件这一项?其实,米其林进入广州三年来,广州人都表现出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很多公认的好餐厅上了榜,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个对美食极为自信的城市,大街上10个人有5个都是舌头敏锐的吃货,对何谓美味自有一套根深蒂固的信仰,不会随便被任何指引打动。大家反而是对米其林某些评选规则感觉摸不着头脑,比如为什么广州没有三星?最好的粤菜餐馆为什么是在上海、台北,而不是广州?餐盘奖又是什么名堂?前两届,有傲气的餐厅因为仅仅获得餐盘奖,而拒领奖项,成为其中的一个小小花絮。
日剧《东京大饭店》里,日本的厨师、老板们将米其林看得至为重要,关乎个人职业前途与餐厅生死;而现实中,国外还有大厨因为降星而吞枪自杀,这些对广州人来说真是天方夜谭。在一些餐厅眼里,这个奖还不如一个月的生意额提高来得实际。据说米其林颁奖典礼现场,也是广州地区的出勤率相对较低;有些小餐厅的人员因为太忙,托相熟的同行就把奖牌顺便领了。
但也无可否认,米其林餐厅指南经过多年检验,已形成一套行业公认的标准:盘中的食材和口味的融合非常重要,高质量的服务与环境也必不可少,出品长期的稳定性更是可贵,而令人惊喜的创新,也是加分项。米其林指南让广州人对待美食这方面,变得更加理性:让好餐厅不敢松懈,其他餐厅更加奋进,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作为国内餐饮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广州以沉着稳定的根基,乐观旺盛的生命力,自成一格的饮食体系,成为美食爱好者的天堂,这也是米其林无法忽视的城市。即使在疫情之下,广州餐饮也是率先复苏,它鲜明的个性,通过一些闪闪发亮的宝藏餐厅,愈发表现得突出。
国外的米其林餐厅,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小,而且只开晚市,慕名而来的食客往往需要提前好几个月的订位才司·一亲芳泽,欲发显得神秘高贵。相对这点,广州的米其林餐厅就显得极为亲民,很多都是规模庞大的粤菜酒楼,拥有几百号餐位,从早市开到夜宵,没有你想吃而吃不到的,最多只是排队一小时,而且价格实在,天天米其林也是没问题。
比如广州人心目中的殿堂级粤菜玉堂春暖,虽属五星级酒店出品,早茶的价格却颇为公道。每天一早,餐厅还未开门,门外就已聚集了一众熟客,一半以上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等一碟碟虾饺、肠粉、萨琪马,糯米鸡轮番上桌,喝着普洱茶,望着珠江水细说家常,这是广州独有的老西关风情。
饮茶吃点心是一种闲情逸致,生猛的市井烟火才是广州人的日常。何谓生猛?食材活、火候猛、镬气足也,其中最完美的演绎,当属睹睹煲。啫啫煲作为粤菜独有的菜式,由广州传统名店惠食佳首创,现场即点即做,通过猛火,用瓦煲将新鲜食材“逼”熟,睹好后连煲上桌,煲兀自兹兹作响,打开煲盖,一阵浓香飘来,让人不能自已。惠食佳的啫啫煲发展至今,已到了一个无论什么食材都可以睹的高度,从龙虾鲍鱼到生菜肠粉,食材无分高低贵贱,在厨师出色的啫煲技术中展现各自动人滋味,难怪吸引一众街坊食客长期捧场。
广州的粤菜酒楼大多没有太过张扬的门面与装饰,风格低凋而务实,吃得精,藏得深,这也正是广州人的写照。
追求传统又勇于创新,这是广州的城市特质,这个特质在美食上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广州出现了不少创新餐厅,它们在环境装潢、食材搭配、摆盘造型、上莱服务等方面都很下功夫,一登场即获瞩目,迅速成为热门餐厅,是米其林榜单有力的竞争者。
比如热门餐厅“跃”,它的出品、形式、价格,都让人津津乐道。跃从前两年已开始酝酿,首先由广州几位热爱美食的餐饮人创立了“联合造食”,着眼发掘创新菜式,培养年轻厨师,并以其中最优秀的班底,打造了这家具有实验精神的餐厅——只有定制菜单,客人围绕吧台而坐,享用正餐式的位上美食。
一道寻常的蒸水蛋,以精致的鸟巢造型出现,一勺子挖下去,味道浓郁而又复杂,原来是把传统粤菜的芋头扣肉潜伏在里面,一菜有两味,可见用心之深,用意之巧。而护国海参这一道,在品尝之前,服务员会让客人先闭上眼,感受餐厅放出的海浪之声,然后以潮汕名菜护国菜羹做成珊瑚形状打底,主角海参铺在上面,海参里面又酿了海胆和大黄鱼子,属于大海的极鲜滋味汇于一盘中,如艺术品般赏心悦目。
除了本土餐饮人兢兢业业的努力,外来过江猛龙也是这股新势力的中坚力量。
外来品牌要在本地站稳脚跟,首先必须要在颜值、服务上下功夫,比如来自福州的松月,就为广州的日料带来全新面貌,它清幽雅致的无尘环境让人如处京都的禅意绿洲,而贴心细腻的服务细节,则让大咧粗放的广式服务相形逊色。
在米其林指南里,小食店极受美食侦探的欢迎,占有相当一部分的篇幅,这也正是一个城市餐饮业态的真实反映。广州的民间小食多不胜数,拉肠、濑粉、云吞面、炖品、咸煎饼、路边鸡、奶茶、糖水……每个都独当一面,它们平凡而至真,是不可让人忽略的佳品。
但在餐饮发展大潮中,不少民间小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发展滞后,它们或是就餐环境糟糕,或是服务态度怠慢,或是出品不稳定,不少已成为传说而消失了。能保留下来的,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珍珠,老西关濑粉、林记咸煎饼、同记鸡、西关婆婆面、达扬炖品、百花糖水等等,至今仍在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