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旅观察

文章导航

从小众旅游看大众市场

  日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游艇分会发布的《2019-2020中国游艇产业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共计有游艇25000艘(包括在海事局注册的游艇以及中小休闲钓艇、中小型帆船)、码头泊位15000个、陆地干舱3000个,同时还有110个游艇俱乐部、2600个与游艇相关的企业。天眼查数据也显示,从地域分布上看,海南和广东的游艇相关企业数量最多。

  不知何时起,“游艇”这个小众旅游的体验项目,已经慢慢赢得了大市场。

  从小众旅游看大众市场

  ◎ 记者 王 珏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数据显示,至2020年11月,海南省已建成运营游艇码头14个、泊位2312个、游艇产业链相关企业150余家、已登记游艇937艘,持有效游艇驾驶证书人员4307人。在疫情的影响下,截至11月30日,海南省游艇累计出海艘次为9.7万艘次,同比增长13.29%。其中,自贸港总体方案发布后,6月1日-11月30日,全省累计出海艘次为6.8万艘次,出海人次为45万人次,分别同比上涨52.76%和18.43%。

  业内分析指出,游艇热潮背后,是基于国内旅游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求个性化的体验。另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国内游的市场需求被进一步放大,一些新奇玩法被市场逐步挖掘,房车旅游、乘游艇出海等小众方式逐步“出圈”。

  对个性化的体验追求让小众旅游迈向大市场,这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特有的现象。

  对于整体消费市场而言,中国是“多元的非均质的经济体”,不同经济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消费习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梯度性。很难用一个产品、一个策略打遍全国。

  认清中国经济的纵深程度,是做好产品定位的关键。

  在短缺经济时代,谁能更快提升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谁就能赢得市场,这是“产品为王”的时代。

  但随着国内产品线的增加,货品同质化、供需逐渐趋于平衡之后,企业只有占据更多的货架、更多的渠道,才能提高竞争能力。这是“渠道为王”的时代。

  而在今天,当渠道通过互联网的无限裂变的时候,产品越来越多且过剩,光有渠道就不够了。这时更为重要的是让消费者从货架上的众多同类型商品中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依托品牌抓住客户的时代。

  这也就是“小众”兴起的原因。

  从大众社会到小众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逻辑。

  从市场产品来说,在大众社会里,成功的产品是折中妥协的结果,它满足了张三、李四、王 五的部分共同需求。但平衡不同诉求的结果必然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平庸”——它并没有真正满足他们三人各自的需求。当人们开始追求个性与自我价值实现时,想要打造“人人痴狂”的产品已不可能。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游离于过去的主流品牌之外,这也意味着一个个的大品牌会被比它小很多的小众品牌肢解、蚕食、取代。

  从市场消费者来说,我国现在每年产生 1000 万名左右的大学生,再过20年,有差不多 3 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个人群有什么特点呢?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信息面广、有品位,渴望优质、体面的消费服务。当我们把目光锁定这群消费者的时候,就需要结合他们的需求打造产品,并思考如何给这群消费者一个体面的选择,帮助们塑造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即使你的产品是便宜、廉价的,也不能直接这么表达。前段时间,小米智能手机翻车事件就是忽略了这个需求。

  从市场整体大环境来说,随着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五大技术的实现,场景时代到来,个体生命的体验感和存在感与以往有了明显不同。人们的消费方式、休闲体验、人际交往、情感模式以及审美趣味等都发生很大变化,其中大众审美趣味产生清晰的新变,小众审美趣味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显性表达。“大众一神崇拜”的时代已经过去,“小众”已然成为媒介与商家的新宠,追求小众趣味渐渐演绎为一种新时尚。小众审美趣味的圈层文化勃兴,并散点涟漪式地向外扩张,呈现一种“圈层效应”。

  由此,精准定位、个性化表达、体面不贵就成了小众社会的大众需求。

  基于这个画像,应用新技术,才能实现产品的突破与创新。

  那么,这个画像的需求界限在哪里?对于以体验、观光、社交为主的文旅产品而言,就要从他们的审美去挖掘。

  小众审美既体现个人的个性化,也体现社会整体价值观。

  近几年,迎合小众审美趣味创制的网综节目——《中国有嘻哈》 《吐槽大会》 《奇葩说》等都有商业和传播上的不俗表现,收获不少拥趸。其中《中国有嘻哈》12 期节目, 播放量突破30亿,实现了品牌、流量和利润的完美融合。小众电影 《冈仁波齐》《百鸟朝凤》《二十二》《七十七天》 等也在票房和口碑上有亮眼的收获。中国独立摇滚、民谣、嘻哈等小众音乐,通过《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节目斩获裂变式传播效果,赵雷、 宋冬野、 赵照等音乐人及其作品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新民谣、小众电影、户外音乐节、小剧场、独立画展、豆瓣网、虾米音乐等大量小众趣味群体在线上线下聚集,新的审美活动不断涌现。

  小众审美趣味在新媒介时代不断吸睛似地显性表达,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凸显,成为意义多载的审美文化现象。小众审美趣味的意义在于通过丰富趣味的类型,增加趣味交流、刺激趣味消费来维护审美文化平衡,其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可忽视。

  特别是媒介技术进入到新媒介时代,受众被分化为大小不一的趣味部落,他们以趣味为勾连,在交流互动中获得身份认同和价值存在感。 在双向和多维的互动中,小众趣味获得更大传播,成为媒介和商家的新宠,显现出较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新样态和新特质。

  所以,了解消费者“画像”,明白消费者需求,是小众旅游走向大市场的必经之路。

  基于中国的实际人口,只要有 1% 的人在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 甚至身体特征方面相同或近似,就能构成一个消费群体。并且当该群体有了当前社会不能满足的共同需求时, 就构成一个小众社会。小众社会的崛起会给未来的文旅产业提供无限可能性,游艇产业就是很好的例子。


江南游报 文旅观察 00005 从小众旅游看大众市场 2020-12-31 江南游报2020-12-3100006;江南游报2020-12-3100007;江南游报2020-12-3100008;江南游报2020-12-3100010;江南游报2020-12-3100013;江南游报2020-12-3100012;江南游报2020-12-3100011;江南游报2020-12-3100009 2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