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旅宁波

找准县域文旅发展方向 有序推进产业系统布局

宁海象山入选“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

  找准县域文旅发展方向 有序推进产业系统布局

  宁海象山入选“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章建华 邵颖玢

  ◎ 图片除署名外由宁海县文广旅体局供图

  12月23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命名25 个县(市、区)为“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其中,宁波市宁海县、象山县成功入选。

  据悉,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创建工作于2019 年下半年谋划启动,被列入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共有25 个县(市、区)被列为“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在今年召开的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创建工作培训会上表示,试验区要成为文旅融合探索的先行地。把试验区创建作为担负“重要窗口”责任的切入点,作为找准县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抓手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聚焦痛点、难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加大力量整合,交出一份试验区改革创新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满意答卷,为“打造文旅融合先行区”做好基层探索。

  社会资本办节等新模式

  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宁海样本”

  宁海是《徐霞客游记》开篇地、“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去年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绚烂的人文积淀和秀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为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宁波宁海不断探索和实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节庆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推动节庆活动与生态山水、景点景区、民俗文化、农业生产、城乡建设串联、融合,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让宁海的文旅产品更加丰富,让宁海的文旅版图更加多彩。

  作为节庆文旅融合改革开展以来的首个徐霞客开游节,该县首次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阿里巴巴集团、美团点评集团、携程旅行网等专业化企业深度合作,在节庆形式、活动内容和参与对象上都作了巨大的创新。坚持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积极探索赞助、冠名、广告等多种市场化参与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节庆,促使节庆经济效益最大化。如2020宁海徐霞客古道欢乐跑活动由房地产商“桃源里”冠名并出资,该活动邀请了中国当代徐霞客、网红大V、长跑赛事精英等众多重量级嘉宾参与,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以来,在疫情影响背景下,宁海县应时而动,敢于创新,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旅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乡镇节庆“轻装上阵”,一改以往太过形式化的弊端,更加注重实效。如,长街镇举办的“2020云上蛏子节”,借助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作用,把节庆搬进直播间,为广大游客带来蛏子的鲜美味道,同时采取线上吆喝、销售的模式,帮助养殖户把海产品卖出去。茶院乡举办露天美食音乐节,为疫情后的广大市民游客奉上了一场美食与音乐的盛会,当地的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土特产也在节庆期间一售而空。

  据了解,欢乐佳田景区在国庆期间举办光影节,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打造节庆产业新潮流。光影节期间,欢乐佳田景区迎来海内外游客3万多人次,同比增长200%多,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万,同比增长240%。大佳何葛家村举办第二届融合设计乡村艺术节,以艺术为媒介,以节庆促旅游,设计了“佳人有技”“佳人有味”“佳人有情”等六大活动,充分展现大佳何的文化风俗特色,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融合设计模式的艺术振兴之路。

  “根据节庆文旅融合改革需要,宁海重新研究《宁海县节庆奖补办法》,奖补标准主要突出三个转变,即节庆数量向节庆质量转变、政府投入向市场参与转变、品牌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宁海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坚持对标对表,有序推进“产业系统化布局、品牌一体化打造、平台数字化转型、价值高效化提升、服务全域化配置、市场规范化运作”等工程,积极探索“云节庆”、社会资本办节等新模式,努力打造节庆文旅融合发展“宁海样本”。

  推进保护与开发融合发展

  打造象山文化生态保护新样板

  象山县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是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港、滩、涂、岛资源的地区。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象山人民创造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海洋渔文化,并成为象山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象山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象山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效开展海洋渔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海洋渔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1-9月份,接待游客2011.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5.19亿元,荣列2020年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

  象山县积极开发海洋渔文化旅游产品,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景区、进酒店参与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设计,实施非遗“联姻”民宿计划,组织文化志愿者“群英荟”艺术团参与乡村文旅周末剧场演出和各类文旅宣传推广活动。涌现出了一批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和非遗百工坊、文化市集、旅游演艺、研学旅游产品,目前全县拥有文化类规模景区5个,其中省非遗经典景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市级旅游研学基地2个,建成乡村文旅周末市场5个,试点非遗民宿13家,乡村文旅中心1个。

  据了解,象山深入挖掘象山渔鼓、渔民号子、竹根雕以及渔民开洋、谢洋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和发展石浦十四夜、三月三等10多个大型民俗活动,把鱼灯、抬阁等非遗队伍,食饼筒、鱼丸等非遗美食,鱼骨画、鱼拓等传统工艺,搬上节庆舞台和活动展台,推动非遗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打造多种海洋渔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和产品。如石浦渔港古城试水“沉浸式”旅游,创作《巡司衙门断案》《渔家嫁囡》等走街情景剧,以轻松诙谐的表演方式让游客感受石浦的民俗风情和渔文化特色。

  2019年,象山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探索海洋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和谐模式。

  同时,加强非遗濒危项目抢救保护,对“渔民号子”等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采访摄录,对海盐晒制技艺等8个项目进行普查,扶持三角棣紫云乱弹等5个地方剧(曲)种发展,并以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综合性保护工作模式,推进非遗传承深入发展。

  该县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在2020年获批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整体保护,重视传承传播,全力推动海洋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文化生态保护的新样板。建成和开放县博物馆、非遗馆及根艺美术馆、剪纸馆、非遗百工坊等“渔海之乡”主题展示场馆,年参观人数超过35万人次。建成乡镇综合性传习中心7个,传承人工作室55个,非遗传承展示平台覆盖所有镇乡街道。

  象山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则表示,下一步,加快“十四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明确构建以环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为引领的渔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空间规划体系,指导推进今后五年渔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大项目招引促建力度,重点推进石浦渔港古城二期、中国渔村二期、中国海影城三期等文旅重大项目建设,策划推进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神笔马良计划”,谋划建设檀头山“侠客岛”建设,全面提升象山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宁海前童元宵灯会

  董爱锡/摄

  陈洪杰 /摄

  杨忠华/摄


江南游报 文旅宁波 00006 宁海象山入选“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 2020-12-31 江南游报2020-12-3100006;江南游报2020-12-3100007;江南游报2020-12-3100008;江南游报2020-12-3100011;江南游报2020-12-3100013;江南游报2020-12-3100010;江南游报2020-12-3100014;江南游报2020-12-3100017;江南游报2020-12-3100009;江南游报2020-12-3100012;江南游报2020-12-3100015;江南游报2020-12-3100016;江南游报2020-12-3100018;江南游报2020-12-3100019 2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