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瞧的马褂
不是旗袍,更不是汉服,而今最有群众基础的,是曾经跟长袍搭配的马褂。不信?翻翻家里爷爷那辈的大合影,坐在正中的老爷子没准正穿着呢。
不可小瞧的马褂
◎ 春 梅
所谓传统服饰,即迄今传承有序又有广泛接受度的服饰。当人们还在争论究竟是汉服好还是旗袍好的时候,有一种传统服饰,却悄然成为许多国家级重大场合中式服装设计的基础,它就是马褂。
从“唐装”到“新中装”
2001年10月中,亚太地区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APEC,在上海举办峰会。各国领导人身上的“唐装”,成为那一年中国最好的名片。这一款被称作“唐装”的中式服装,集合了立领、对襟、盘扣、绲边、团纹等元素,短时间内即风靡全国。所谓“唐”,并不代表它源自唐朝,而是沿用了海外将中国相关事物称作“唐”的习惯。
2014年的秋天,又一次APEC峰会,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身着“新中装”亮相。“新中装”是在“唐装”基础上设计而来,外形不仅借鉴了西服的裁剪方式,将下摆处理成圆摆,还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立领对襟和海水江崖纹。其根为“中”,其形为“新”,其魂为“礼”。这是设计师对此的解读。显而易见,“新中装”不再迎合海外的称呼习惯,又突出其不同于以往中式服饰的特征,一如全新的奋发的中国。
这两版上衣,都沿用了立领、对襟的传统元素。而它们的源头,正是名为“马褂”的清代服饰。
为何就留下马褂
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古代人比我们更讲究。清代后期,马褂是全民日常穿着的便服。这个“便”,自然有随便、方便之意。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当天,内务部发布《关于一律剪发暂不易服的告示》,宣布“国民服制,除满清官服应行禁止穿戴外,一切便服悉暂照旧,以节经费而便商民”。推翻旧制却不易便服,图的还是个方便。
是年10月3日,为彻底拔除几千年等级分明的社会基础,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又向全国公布了参议院决议通过的《民国服制》,规范国民礼服的着装要求。这一服制摒弃了以等级定衣冠的旧习,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两种。大礼服包括书用、夜用:书用为西式大氅式:夜用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而常礼服也分甲乙两种:甲为西式,乙为传统袍褂式。且衣料必须采用国产的丝、毛、棉、麻织品。
这个时候,紫禁城内外,前清官爵命妇的补服、翎顶、朝珠一概被束之高阁。而曾经的全民爆款——长袍马褂,却异军突起,以通体黑色,搭配西式礼帽的形式,进入新政府的男装服制系统,并跃升为与西装并列的中式礼服。
尽管后来国内局势动荡,甚至政权几度易手,但长袍搭配立领对襟的马褂,却始终是男性中式礼服的不二之选。民国时期的老照片里,“长袍马褂”出镜率颇高,甚至不囿于礼服范畴。从街头店铺的小二,到留洋归国的大师,无一例外。在乎日,它是体面的便装:在节庆,它又是简单的礼服。甚至直到今天,广东地区的传统中式婚礼上,新郎也还是一身长袍马褂的打扮。
新中国成立后,长袍被淘汰,马褂式的立领对襟中式上衣,却又一次被保留了下来,成为生活里最朴素的身体记忆。个中因由,或许还得归结为一个词——方便。
皇帝真的“赏穿黄马褂”
“方便”这个特点,与马褂早年曾是骑马服装(也有说马褂可能是明代的一种军服)有关。“褂”是清代对外衣的一种称呼。男子正装有“袍褂”,长及膝盖或更偏下。
现代人最熟悉的马褂,莫过于黄马褂,这得益于清宫剧的“普及”效应。然而,实际上所谓“御赐黄马褂”之事,在清朝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盛行。清中期,臣子们对帝王各种名目的赏赐日渐麻木,诸如加“巴图鲁”勇号、“赏戴花翎”“封爵”等等原本用来笼络人心的办法眼看着效力不济,于是大概在咸丰以后,御赐黄马褂的故事才多了起来。
黄马褂本是御前当差且有一定级别的侍卫和内大臣才能穿着的“工作服”,授受者若无此职务,却有幸获此颁赐,便会萌生一种顿成皇帝心腹的荣耀感。这种效力,就好比打了一剂“忠贞不二”的强心针。然而,皇家却不必为此专门在衣库里囤积大批黄马褂,需要赐给哪位爱卿,只需在圣旨上多加一行字。譬如“赏穿黄马褂”,只是给了个“穿”的待遇,褂子却是没有的。如果运气好,皇帝可能会多赏些黄江绸布料,供臣下拿回去找裁缝自己做。至于“恩赏黄马褂”“赏御用黄马褂”的待遇,就太过罕见了。
从故宫博物院保留下来的宫廷旧藏服饰中可以看到,马褂的存世量不仅多,且男女款皆有,式样丰富,色彩妍丽。两袖或短而宽及肘,或平而直及腕,不一而足。有些更是用上了极为奢华的装饰和繁复的挽袖设计,全然不见早期骑马服装的质朴干练。不过,与民国时期的马褂以及现在的唐装不同,旗人旧俗马褂要“四开气”,就是前后左右都做开衩,这倒是它曾作为马上军服的遗痕。
“便捷”二字点出了对襟马褂的要害。这种开襟方法是,纽扣设在前胸中央。而大襟的纽扣则偏于一侧,上身时前胸衣襟要掩在腋下。至于琵琶襟,衣襟掩在胸前偏右侧,尚未及腋。相比后两种,对襟马褂显然在视觉上更中正、更简洁,裁剪、缝制和穿脱也方便许多,以至身为主帅的傅文忠,就算上了战场,也没把对襟马褂给换下来,直到班师回京,还念念不忘它“便捷”的好处。
至于立领,在明朝正德年间的女装上,已经是一种成熟度极高的样式。到了清代,它依然存在于汉族女装体系,而旗装则长时间保持无领或缀假领的形式。时至晚清,立领开始大举进军旗装界,马褂的领口设计也与时俱进,一改之前只有圆领的旧貌。如今韩服男装里经常可以见到的对襟长袖上衣——“马褂子”,系清朝时传入李氏朝鲜的产物,它沿用的就是早期马褂没有立领的设计。
大抵是因这无论贵贱男女通吃的特性,马褂显得太过寻常,令人们最后竟忘了它风光的过去。而当“唐装”和“新中装”出现时,许多人心里都在疑惑:这究竟算不算“国服”?对“国”字头的执念,往往会陷入无穷尽的争吵。倒不如静下来思考,为何最后是“马褂”走进了设计师的视野。
如前所述,它式样简洁、舒适方便、易于设计。除此以外,现代服饰流行短装,长款往往只出现在极其重大的场合。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所谓“短装运动”,呼吁穿西装或中式短衣。新中国成立后,这股潮流更是从少数人的理念转变成不可逆的现实趋势。再加上民国服制遗留下的印记,男女礼服便更多地采用了立领对襟的设计模式。
又或者,历史本没有胜负之分,只是看谁能幸运地站在浪尖上,而它刚好就是“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