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手艺,还要能“守艺”
严海斌和他的朱金漆木雕
![]() |
![]() |
![]() |
![]() |
有手艺,还要能“守艺”
严海斌和他的朱金漆木雕
◎ 蒋 攀 邬定飞/文 张培坚/摄
“精美,太精美了!”时值去年,金秋时节,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20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上,参观的市民一边发出赞叹,一边对着严海斌的朱金漆木雕“鼓亭”不停地拍照,并晒在了微信朋友圈:“阿拉宁波老底子的手艺就是精美!”
一时,宁海朱金漆木雕“鼓亭”亮相文旅博览会的内容,刷屏宁波人的微信朋友圈。朱金漆木雕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严海斌这件朱金漆木雕作品“鼓亭”,是他和团队历时两年完成的,花费50余万元,单单金箔就用了六七千张。
为何要耗时耗金打造这件作品?严海斌把目光转向“鼓亭”,金箔反射出的金光让他的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你看,稻田又变金黄了!”严海斌突然说了一句。随后,43岁的他再次坚定地说:“是致敬!毕全身之技,展现于‘鼓亭’上,我在致敬传统手艺。”
时光回到30多年的前童镇严家村,五六岁的严海斌喜欢上了家里爸妈的大眠床,被上面雕刻着的精美图案以及图案的故事吸引。
1994年,高中毕业那年,严海斌拜师宁波市前童镇知名朱金漆木雕师傅童帝寿。看到师父雕刻的一块浮雕花板无比精美,他深感震撼。自此,严海斌立志要学精这项技艺。
在浙东地区,朱金漆木雕广泛应用于千工床、万工轿、雕花木船、佛像等民间生活用品上,其主要技艺是在木雕件上漆朱贴金。其雕刻精致,漆工讲究,可谓是“三分雕,七分漆”。一件朱金漆木雕作品,要经历20余道工序,匠人要能吃苦、沉稳、坐得住。
严海斌选择了这条路,便沉下心来苦练本领。
“刚开始学习,我们几个师兄弟先学着刮几天树皮。”严海斌说,刮树皮考验的是耐心,学艺没耐心是坚持不下来的;打砂纸同样是基本功,也枯燥得很。“有的师兄弟学不到一个月就坚持不下来了,甚至学了两年离开的都有。”
绘图、木雕、上漆、贴金箔、罩漆……每一道程序都是一次考验。“我是第3天开始学钢丝锯的,练习钢丝锯的基本功。这样一个礼拜后,我就学习雕刻洋花板,并正式接触镂空雕。”严海斌回忆道,“自觉天分不足,只能更加勤奋,白天学习基本功,晚上向师兄请教第二天要雕刻花板、图案的结构层次等。师傅也手把手地教,各种格子洋花、草龙、花鸟鱼虫、龙凤、人物都是必学的。到了第二年,我就开始带新来的师弟了。记得当时跟师傅出去做室内装修,刚好主人家两个隔壁都在装修,就各自暗中较上劲了,我们做的圆门,有龙凤呈样,凤穿牡丹等,无不栩栩如生。对比了邻居家的装修后,我们得到了主人家的赞叹,那种感觉特别的自豪。”三年满师后帮师父又做了—年,严海斌便选择了独闯江湖。
严海斌说,他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25年来,严海斌在艺术的道路上努力精进,如今已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朱金漆木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让他也担负了更多技艺传承的责任。如今,他把朱金漆木雕技艺融人自己的每件作品中,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再次了解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前童古镇的“鼓亭馆”里,严海斌参与制作的“鼓亭”,差不多占了一半的位置。
以朱金漆木雕工艺制作的鼓亭,是前童古镇特色民俗“前童行会”的重要物品,通过抬鼓亭来纪念前童先人童濠的伟绩并祈祷丰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因此前童也被誉为“鼓亭之乡”。
从设计图纸开始,雕刻鼓亭上的每个小构件,雕刻龙身,上漆打磨,拼接并检测构件……严海斌把一身技艺,如灵魂般地注入到这件作品上,仿佛要给予它生命一般。“贴金箔前要先上一遍生漆,‘三分雕,七分漆’,上漆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上生漆时要非常小心,宁愿上得薄,不能上得厚。上完生漆,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晾上一天,就可以在上面贴金箔了。”严海斌向我介绍,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上漆后在器具表面形成漆膜,具有耐磨、耐腐、耐酸、耐溶剂、耐热等特性,一公斤价格就要600元。而贴金用的金箔含金量达98%,这样才能让朱金漆木雕作品长久保持光泽。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看看这些龙,你数一数,有多少条?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严海斌说,不懂的人就只能看到表面的精美,其实最精华的“传承”在雕刻后的纹理里,在每一个构件里。这座鼓亭至少有60条龙,从周朝开始到明清,每一个朝代的龙的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最顶上这条龙是唐朝风格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龙的造型表现出来就是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
每件鼓亭作品都离不开寓意美好的图案。五子登科、五福同寿、和合二仙、双狮戏球、麒麟送子……严海斌把20多种寓意吉祥美好的民间传统图案雕刻在这件作品上。“不仅是集美好于一身,而且各种制作手艺完全遵从明清雕法,诸如‘美女无肩、老爷凸肚’等等,让朱金漆木雕作品变得妙趣无穷。”
整座鼓亭结构上完全采用榫卯结构,使用大小“花板”近500片,技法上运用了镂空雕、浅浮雕、深底雕和圆雕等。“我要使我所有的技艺在每个作品上得到最优展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正常大小的鼓亭一般需要600工左右,这次参展的鼓亭大小按比例缩小了三分之一多,但工时却达700工,按照我原先计划,是要花一千工的。”严海斌笑着说。原来为了赶上参展,这件精美得让人赞叹不已的朱金漆木雕鼓亭还是个“早产儿’。“本来底座侧大板要做九龙图的,两边雕上盘龙旗杆,二层这里雕四方神兽,每一层都配上名著的立体人物。”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留下的些许遗憾,或许会成为严海斌追求心中最高境界的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