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节气节趣

文章导航

清明,又明媚又忧伤

  一直觉得两个节日很“另类”,

  一个是冬至,

  而另一个则是正值当下的清明。

  它俩从节气而来,既有农耕自然的属性,

  又有了风土人文的内涵。

  清明,又明媚又忧伤

  ◎ 记者 刘 青

  即便在今天,扫墓与游春,也是清明节的两大要事,看似矛盾,实则并行不悖。

  南宋诗人高翥说“南北山头多墓田”,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也说“寒食坟家遍青山,高低占原谷”,可见过去人家的祖坟都在郊区,及至近世也依然如此。

  清明讲究上午上坟,中午以后就得离开了。家里会在看坟户的帮助下打扫墓碑、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还要准备瓜果、点心、白酒等祭品。到了坟前,要由当场最年长的人带头对祖先们说上几句话,大意是请祖宗们放心,子孙后代都挺好的。晚年生活在中国台湾的唐鲁孙,在《慎终追远话清明》中也回忆过满族人的祭祖:“早年都是以猪头三牲上供,满洲人用烧燎白煮,后来更趋实惠,有的用盒子菜,或是做几样亡人生前喜爱的食物,有人甚至改用鲜花水果,既简单又干脆了。上供的猪头三牲、烧燎白煮撤供之后,就归看坟的打牙祭了。”

  祭祖活动的参与者们,在仪式结束后分享祭品,是商周时代便已存在的古老习俗。按学者周星的解释,这种“和先人交流,和祖先‘共食’”的作法,旨在重新唤起彼此对从前的记忆,以“确认祖先和子孙之间良好的互动、互惠与互酬的关系”,对于在场的生人而言,也是宗族情感为纽带,“同时体认共同的血缘和亲情”的一种办法。它温情脉脉,过程中纵有感伤,却不至于痛彻心扉。周星称这种祖坟为“老坟”,即“死者去世多年,子孙们早已经接受了先人成为‘祖先’的事实”,与尚处在三年守孝服丧期间的祭“新坟”不同,清明节祭“老坟”,多半不会再有生死别离的悲痛,目的重在“在向老祖宗表示敬意,同时展示族人的繁盛与团结”。

  而即使是祭扫新坟,哀伤也是有时限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道尽了真相。

  不过,清明节还有节气所昭示的自然气息,时时包围着人。

  韶光明媚,天清气朗,在被赋予“祭祖”的节俗之前,作为节气的清明,原本就是踏青游乐的好日子。待接手了寒食的祭扫事项,清明便合二者为一体。一家人备齐车马、吃食,祭拜先人,等仪式结束后,再顺便郊游、聚餐,在良辰美景的感召下,享受现世生活的安稳,人之常情。这就像上供一样,“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心意到了,贡品最终是由人来吃掉的。而人们也始终相信,好好活着,便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生命观。

  寒食清明踏青游乐的风俗,在两宋时期颇为兴盛。随着城市的壮大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唐宋以来的市民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也逐渐向世俗化、享乐化、娱乐化的方向迈进。唐代皇家的寒食节“改火”仪式,被宋人发扬光大,加入了许多游戏的成分,比如皇帝会让太监们比赛谁最先钻木取火成功,赢了就有奖品——一只金碗、三匹绢,新取的火种还会被用来点燃蜡烛,赏赐给大臣。

  宋代的清明越来越像个吃喝玩乐的狂欢节。《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节第三天清明日,京城“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南宋《梦粱录》又说,临安(杭州)“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有学者分析,寒食节原先只是山西局部的风俗,后蔓延于北方,对于南方人,晋国贤臣介子推的影响力不大,所以当南宋居临安时,清明娱乐之风就更盛。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直到明清时期,全国的大户人家,仍在清明祭祖过后便四处赏花游玩。有的是阖家出门,有的是朋友聚会,若是约朋友,还会早早地下帖子请人。地点可以是乡间别墅或郊区小庙,一去就是三天。头一天先套车,把要用的物品都带上,慢慢悠悠到聚会的地方;第二天众人聚在院子里雅集,连吃带唱,从早上一直玩到晚上。

  雅集的方式有多种,比如一起画一幅画,这位画两个圈当石头,那位画两根棍儿当竹子,最后请一位高手,把石头、竹子都点染点染,整幅画就活了,再由他题上一首诗,众人分别落款,写上谁画的什么,再盖上各自的印章。

  除了这些,还得唱。清明时的雅集从下午开始,唱昆曲或京剧,晚上唱八角鼓——这是八旗子弟中流传的曲艺,再晚弹古琴,唱古琴曲。也可以玩两样,叫琴雅双清。这一天从早到晚尽兴之后,第三天再套车回家。

  郊游是集体行为,一定有集体游戏可玩。所有玩乐中,古人游戏之壮观者,当属清明时的荡秋千、拔河等。尤其是宫苑、府邸中人,会立起秋千杆来。贵族女孩子们平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见了秋千就当是去了游乐场,荡一回秋千就好似坐了回过山车。拔河的规模也比现在要大。唐人薛胜写有一篇《拔河赋》,描写了上千人一起拔河的壮观场景。

  更普遍的游戏,是放风筝。这一天放风筝,据说老北京人有个特别的讲究:风筝放起来以后,可以用自己的线缠上别人的线,甚至把风筝俘虏过来归自己。

  今时今日,清明的习俗已经有了不少改变,不再提倡烧纸,但踏青的风气仍在,雅集则成了游春。无论怎么变,也无论身为后人的我们人在何处,只要心中有牵挂,斯人就未曾远去。


江南游报 节气节趣 00010 清明,又明媚又忧伤 2021-04-01 江南游报2021-04-0100007;江南游报2021-04-0100006;江南游报2021-04-0100008;江南游报2021-04-0100010;江南游报2021-04-0100009 2 2021年04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