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萦绕金不换
他的梦想:让文物活起来
![]() |
墨香萦绕金不换
他的梦想:让文物活起来
◎ 记者 郑 雪
人物档案
洪顺荣
爱好 古玩收藏
格言 让文物活起来,复活在阳光下。
人物亮点 举办多次公益收藏展,通过自己的藏品中展示丰富的文化历史。让古玩“复活”在阳光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悠久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程,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除了闪烁着文明之光的文脉始终未断绝,还流传了许多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的古物,而这其中又有许多成为了收藏家们的家珍。
他坐拥古墨400余锭,其中不乏大名气的文人订版墨、御墨和集锦墨,件件精妙绝伦;砚台100多方。歙砚、端砚、洮河砚、澄泥砚,号称古代文人墨客最喜爱的四大类砚台,在洪顺荣的收藏库里,都能找到。
一方砚台,承载一生故事
痴迷砚台收藏40多年,如今洪顺荣正忙碌着为砚台进行分类研究,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砚知识、砚文化。
“作为文房四宝,对于砚台,古人有‘宁舍一室、不舍一石’的偏爱,砚台质地坚实,便于传世,成为文房四宝之首。”洪顺荣介绍说,过去砚台不被人重视,好的砚台在古玩城、地摊上都能见到,现在好砚不容易见到了,价格也贵了。
“歙砚位于四大类砚台之首,春秋战国时期就很有名气。”洪顺荣打开自己的iPad,首先向记者推荐了他的那台歙砚,即南宋时安徽歙县龙尾山天池砚,用的是籽料,砚台长20厘米、宽20厘米,眉纹有3厘米宽,现在在歙县龙尾山已经很难找到类似的砚台了。说起这方砚台,还有一段故事。在杭州举办第二届西博会期间,安徽歙县来杭州展销砚台,洪顺荣也带着自己的砚台去凑凑热闹,其间结识了一位安徽砚友,因一方好砚结识一位好友,用洪顺荣的话说,这就是缘分,只要你有好东西,不管多久,人家都会记得你。
除了歙县天池砚台外,在洪顺荣的砚台收藏库里,一方黄公望的宋坑四海朝宗砚台,则被他当成了镇宅之宝。这台砚台长17.6厘米、宽10.5厘米、厚4.3厘米,砚台正面有“大痴学人 古烂石曰性命 友号朝宗”,印上了“子久”字样。“大痴学人”为黄公望的号,“子久”为其字,“朝宗”的意思是不能忘记祖宗。砚台背图案呈海浪纹理,中心有个大漩涡。此砚台正面没有边,更印证了它为元代宝贝。
这方砚是几年前洪顺荣花很低的价钱从一位农民那淘来的,“可惜这台砚台碎掉了五分之一,否则就更完美了。”洪顺荣的言语中略带有几分遗憾。
古墨留香,千金亦不换
除了收藏砚台,洪顺荣也爱古墨。手里的400余锭古墨中,其中老墨约占90%,其中又以明清墨品居多。他告诉记者,其藏品中年代最久远的要数一锭宋代古墨,品相不怎样但价格不菲。“唐宋墨绝世,明代墨珍罕。”这是古墨收藏行内的一句“俗语”。“墨是书写和绘画的重要材料,其品质不仅影响书法、绘画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影响艺术品的保存和传播。好墨坏墨的区别,随着年代推移就会显现。好墨具有‘质细、胶轻、色黑、声清’的特点。”洪顺荣介绍说,现在我们看古画,即使历经数百年,哪怕纸张已经开裂,但墨依旧不褪色。而现代的画,有很多短短几十年却因用墨不佳影响了品相的例子。
“古墨由于年代久远,胶质自然退去,故书写流畅,墨色醇和。古墨佳品墨质坚如玉石,表面起丝丝发纹,显示浑厚气魄;颜色黑而带紫,手掂沉重。”洪顺荣认为,墨是消耗品,极易损坏,存世数量有限,因此,古墨收藏难度很大。“好的墨滑润如玉,芬芳怡人,更是一墨难求。”
洪顺荣说,他的这些文物极大多数都是在运河沿线、小镇、小村中收来的,有着与运河很多因缘关系。有条件的话,他还要把中国能够在民间找到的最早的墨,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墨,各品种的墨如药墨、五彩墨、朱砂墨、松烟墨、油烟墨等全部收齐。
发起众筹,期盼有方藏所
除了砚台古墨外,洪顺荣还收藏有各个朝代的印章、书签。如今这些东西已经堆满了自己的房子。因为坚守着“只藏不卖”的原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古玩的收藏、研究与保护中,所以洪顺荣近年来越来越发现,他的这些宝贝没地方堆了。
洪顺荣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能跟他一起开辟一个场所,将这些历史遗存更好的展现世人眼前,让古玩“复活”在阳光下。
“文物只有活起来,才能得以实现最大价值。”不能孤芳自赏。收藏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死守古董,而是要它们“复活”。
因此,洪顺荣想众筹建一座常年开放的“民间博物馆”:由民间的收藏爱好者、专家们共同举办,将大家珍藏进行分类展示,为广大喜欢收藏的市民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只有当老百姓欣赏着丰富、绚丽多彩的艺术品,才能更深切感受到我国历史文化丰厚的底蕴。”洪顺荣说,当收藏遇上众筹,他相信一定会摩擦产生热能,因为它是一种公益的行为。
“通过众筹,主动整合民间收藏品资源,实则是对国家博物馆事业很好的补充,不仅提升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知名度,更是带动了百姓文化素养及审美趣味的提升。
收藏实质是种传承,是一种情怀。希望大家在收藏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学习价值、工艺参照价值,以及材料稀有的珍贵研究价值。”
洪顺荣说,他希望发展博物馆事业,仅凭一已之力是有限的,学会“借东风”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