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名人养生

马革顺:百年人生,如圣火般燃烧

  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对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马革顺的名字或许是比较陌生的,但从事合唱指挥的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中国第一本《合唱学》即是由马革顺所著。当年已是80多岁高龄的马革顺除了带研究生、翻译著述外,还经常活跃于合唱指挥舞台和担任合唱比赛评委,直到有一次晕倒在排练场,他才知道自己患了老年糖尿病,也才终于意识到毕竟已是八十几岁的人了,是应该劳逸结合了。与合唱指挥艺术结伴终身的马革顺,几十年来就像一注音乐喷泉,一直在汩汩喷洒着动人的音符。

  马革顺:百年人生,如圣火般燃烧

  马革顺(1914 -2015年),陕西乾县人,中国合唱指挥泰斗、上海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授、中国合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学院荣誉院士。现活跃在国内音乐舞台的合唱指挥家们,可以说没有一个未得到过马先生的教诲和指点。他的影响甚至遍及东南亚各国和美国、澳大利亚。

  出生于牧师之家  音乐启蒙在教会

  先生认为,他之所以能健康地活到现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应当归功于信仰的支撑,所以他说:“信仰是我的养生大法。”

  马老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由于父亲十分专横,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看戏,看电影,甚至不允许参加体育运动,从而教堂成了他的音乐启蒙之地。晚年的马老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1914年,我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基督教的家庭。我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道路都与我的家庭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父亲不允许孩子看戏、看电影,他认为那些娱乐都是犯罪。”

  那时的马老生活中唯一向往的快乐时光便是每个星期天做“礼拜”时的唱诗。只有当乐声、歌声回响在教堂的穹顶时,马革顺才能感到久违的快乐。于是,当1933年马革顺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的时候,他选择报考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并顺利地通过考试。由此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为他走上音乐艺术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同时,马革顺一生都记得当时对父亲的承诺——毕生都为教会音乐工作做贡献。

  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国土沦丧,他和许多人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他指挥学生演唱抗日救亡歌,同时自己还创作了一些反映抗战的歌曲,用音乐为民族的抗战服务。当时正值著名的荷兰摄影家伊文思在拍摄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纪录片《四万万同胞》,前来西安采访,就把马革顺在街头指挥群众歌咏的场面摄入了镜头。

  用“欢乐颂”走过苦难

  家人朋友眼里的马老德高望重、儒雅风趣。老人说,他一直以贝多芬的生命理念激励着自己。贝多芬说:“我们这些具有不朽精神的朽物,生来就是为了经受苦难和欢乐,而几乎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人是通过苦难而得欢乐的。”1947年,马革顺赴美研修合唱指挥。两年后,就在1949年解放前夕,马革顺回到上海。和许多老一辈回国的知识分子一样,他被怀疑成“美帝特务”,从此马老再也没能逃过之后历次的政治运动。“在苦难中我们会记得‘欢乐颂’。”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艰难时期,马老通过大量的研究,找到了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合唱方法,并写出了日后被奉为经典的专著《合唱学》。至今,《合唱学》已再版5次,每次再版之前,他都仔细地修订,以使之更趋完善。由于马老对中国合唱指挥的贡献,他留学的母校——美国威斯敏思特合唱学院于1989年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

  回首漫漫一生,先生曾经这样说:“我这个一辈子,九十多岁,三分之二的时间是非常痛苦。一直到1980年以后,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当然是做有益的事情,教的学生也教出来了,现在我很多学生都很成功,我很愉快。”马革顺常说,他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发挥余热”,这使人联想到将要燃尽的蜡烛。他最喜欢的是奥运会的圣火,只要人活着,就应该像奥运会的圣火一样熊熊燃烧。


江南游报 名人养生 00013 马革顺:百年人生,如圣火般燃烧 2021-05-13 江南游报2021-05-1300006;江南游报2021-05-1300007;江南游报2021-05-1300009;江南游报2021-05-1300010;江南游报2021-05-1300008;江南游报2021-05-1300011 2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