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匠人匠心

文章导航

马尾成绣的密语

  马尾绣,顾名思义,需要用到马尾毛。莹白色丝线,缠绕着马尾,勾勒出水家人喜爱的图案。图案内里填以红、黄、蓝等显色色块,再辅以多种针法,变换运用。整体看去,图案轮廓醒目立体,主次分明:细看则有丰富多变的肌理,极具视觉张力。

  马尾成绣的密语

  ◎ 文/公梓蒙  摄影/陈 建

  韦桃花是水族马尾绣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家,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板告村。她与马尾绣结下的缘分,要从童年时代说起。

  韦桃花自幼家境贫寒。一天,家中实在揭不开锅,不得已母亲将外婆赠送的马尾绣背带拿去市场售卖,换回几袋粮食,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马尾绣背带,是水族马尾绣中的珍品,历来为水家人看重。通常,妇女生育第一个孩子时,娘家会赠送一床精美的马尾绣背带,以祝贺孩子诞生,有富贵吉样、长命百岁的美好寓意。孩子长大后,背带如果还结实,就会晋级为这户人家的“子孙背带”,辈辈相传。

  母亲变卖背带的事,被韦桃花记在心头。从那以后,她便对制作马尾绣背带存下了心思。

  14岁那年,韦桃花用了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床背带。由于绣工精良,在市集上卖出了70元的高价。懂事的韦桃花将挣来的“第一桶金”交给母亲,补贴家用。此后,她对刺绣越发上心,手艺也更加精湛,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绣娘。

  水寨市集上的背带,通常分为手工马尾绣背带和机织刺绣背带两大类。二者价格差距,有时高达十多倍。平日里,水族妇女用一般的机绣背带,只有重大节日或集会上,才会专门戴上马尾绣背带。

  马尾绣背带为何如此贵重,水家人又为何偏偏选择马尾毛作为绣材呢?

  据传,水族先祖在迁徙途中,大量马匹因不堪重负而累死,水家人为了纪念马,便将马尾毛绣进育婴背带里,后来逐渐发展为今日的马尾绣。

  传说固然有荒谬之处,但水家人对马的喜爱与深情,却是真实的。

  中国西南地区自古产马,贵州马就是其中的优良品种。别看贵州马体型不如北方马高大,但爬山负重却是一把好手。贵州境内崇山起伏,道路崎岖。马匹是重要的代步和运输工具。过去水家人户户养马,少则一两匹,多则四五匹。以马尾毛为绣材,本是就地取材。

  水家人爱马,生活中离不开马,节日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赛马习俗。

  水族的“端节”,相当于汉族人的春节,是水历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端节,水寨都会举行端坡赛马盛会。男女青年也多借此机会,在人群中物色佳偶。盛会上,小伙子骑着马儿在坡上飞奔,以此赢得少女的青睐。水族姑娘则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马尾绣盛装,若是遇着心仪对象,便以马尾绣鞋垫相赠,作为定情信物。

  马尾绣原材料的选择,除了受到水族马文化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从工艺角度看,马尾毛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首先,它质地强韧,用丝线裹缠后不易变形。其次,马尾毛富含油脂,可保持丝线的润泽度。第三,马尾毛耐磨耐湿、不易变质,有经久耐用的特点。此外,贵州马的马尾丰长浓密,是天然的绣线原料。

  但是,一匹马能产出的马尾毛毕竟有限,终其一生也只够做三床背带而已。因此,在旧时,马尾毛是极为贵重的绣材。

  韦桃花嫁作人妇后,继续靠绣背带和种地维持日常生计。直到2006年,情况发生了转变。这一年,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大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韦桃花参赛了,没想到的是,她凭一幅马尾绣作品一举夺冠,获得了“贵州名匠”的殊荣。随后,她用赢取的奖金,在县城开了一家马尾绣商店,为当地人订做马尾绣绣晶,同时还办起了马尾绣培训班……韦桃花成为板告村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水家人的生活中,马尾绣的运用非常广泛。按老一辈人的说法,背带是最早出现的马尾绣绣品,艺术价值也最高。究其原因,大概与当地妇女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水族妇女勤劳质朴,婚后除了生儿育女,还要耕田砍柴。劳作时,她们用背带将孩子背上,这样既腾出了双手劳作,又能时时照料幼儿。水族民歌《绣背带》中就可见一斑:

  绣背带,绣背带,绣床背带三五载。绣座青山初入云,山上蓝天彩云飘。山脚绣上一条河,鱼水合欢多恩爱。再绣一棵梧桐树,招得凤凰蜜蜂来。绣成背带背儿女,儿大母子情意在。绣成背带背外甥,外甥长大成栋材。

  除了育儿背带,童帽也是马尾绣装饰的重点。孩子满月时,娘家若是家境殷实,便会送来一顶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礼物,它饱含着娘家人对外孙的深深关切与祝福。童帽上一般会绣上龙凤、花朵等图案,并缀有银饰。

  旧时,绣马尾绣是水族女子的必备技能。姑娘们从八九岁便开始学纺纱,十三四岁接触马尾绣。围腰,是她们的第一件作品。有的学者认为,系围腰有保护子宫的隐喻。因为水族女子生育后,便不再佩戴围腰,而是改系青色腰巾。

  每逢节日盛会或是赶集,水族姑娘都要戴上马尾绣围腰,再穿上元宝盖绣花鞋,如此隆重的装扮,不仅是出于女子爱美的天性,对水族姑娘们来说,这更像是一场个人作品展。毕竟,做得一手好刺绣,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也更容易引来男子的青睐。

  如果说韦桃花是水族马尾绣的活招牌,那么宋水仙则是将马尾绣带出深山、展现给世人的关键人物。

  传统的水族马尾绣,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因此只出现在育儿背带、童帽、围腰和绣花鞋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与民族审美自觉的双重作用下,水族马尾绣的应用范围有了扩大的趋势。这种转变,与一位叫作宋水仙的女子有莫大关联。

  宋水仙,是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村人。嫁到板告村后,她先是学会了绣马尾绣,之后为补贴家用,又与丈夫一起经营起小百货用品。经商不免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这让宋水仙的眼界变得开阔起来。她敏锐地察觉到马尾绣的商业价值。但是,传统的马尾绣绣品,因与地方习俗密切相关,只在水族中有市场,以内销为主。

  要让大山外的人接受马尾绣,就必须创新。

  1990年,宋水仙首次将马尾绣应用于服饰,制作出水族历史上第一件马尾绣服装,成为当地绣娘争相仿效的新潮款式。

  或许因为宋水仙是外来媳妇,对马尾绣没有过多执念,才有了这次大胆尝试。随着水族马尾绣知名度的提升,一些年轻绣娘也加入了创新队伍。她们不再拘泥传统,而是单纯将马尾绣视作一种装饰,绣在衣服的衣襟、袖口、裤脚等处,不再使用市场买来的花边。

  2006年,马尾绣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名声大噪。传统的刺绣技法,摇身一变,成为颇受人们欢迎的民族工艺品,继而成为外地人了解水族的一扇窗口。大量的水族妇女开始投入马尾绣绣片的创作。有的绣片,被装裱起来,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有的绣片,被用于装饰背包、钱包、领带、高跟鞋,甚至玩偶上。马尾绣的美,真正融入了当代生活,被赋予新的生命。

  至此,这项“隐于深处无人知”的民间工艺,终于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展露于世人眼前。古老的马尾绣技艺,散发出崭新的魅力。


江南游报 匠人匠心 00013 马尾成绣的密语 2021-06-10 江南游报2021-06-1000007;江南游报2021-06-1000008;江南游报2021-06-1000009;江南游报2021-06-1000001;江南游报2021-06-1000010;江南游报2021-06-1000011;江南游报2021-06-1000014;江南游报2021-06-1000012;江南游报2021-06-1000016;江南游报2021-06-1000017;江南游报2021-06-1000018 2 2021年06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