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名人养生

文章导航

郑榕:读书为养生

  话剧《龙须沟》中的赵大爷,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话剧和电影《茶馆》中的常四爷,话剧和电影《丹心谱》中的方凌轩,电影《楚天风云》中的董必武、《两宫皇太后》中的曾国藩……这些,都是表演艺术家郑榕老先生塑造过的角色。半个多世纪里,他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出了无数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郑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4年。1950年加入北京人艺。生活中的郑老先生平易随和,没有一点大艺术家的“派”。别人请他写纪念康有为的电视剧,他就会找来康有为、张之洞等人的传记来看,他还会买两宋、满清的学术史来看。熟悉郑老的人都知道,老人爱书惜书。想必,郑好的平和心境多是源于这个爱好。一直以来,老人的阅读习惯始终没有停止过。

  郑榕:读书为养生

  在郑老的书房,一眼望去,书架上白白一片,因为老人会为每本心爱的书都包上白色书皮,而且为了美观,书皮上都没有标注书名,因此要想在郑老的书房里寻到一本好书可没那么简单,放哪里,也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郑老的书房分布在客厅和小房间两处,由于书画是郑老平日最大的爱好,因此他将这两大爱好分置于两大书房———间主要放平日爱看的书,另一间则都是些美术书籍以及一些笔墨纸砚。

  童年  洋画片里受启蒙

  郑老的伯父是个军阀,郑榕小时候就被寄养在这个当官的伯父家里,生活上很富庶,衣食无忧。那个年代,富人都在家里开私塾,所教的无非是一些四书五经之类。而且规矩也很多,除了看戏、上庙会等,家里的铁门孩子都是不让出的。

  所以郑老回忆说,那个时候,他对五四时期的文学茫然无知,惟一能看到的书也都是从大人那里偷拿来的,印象最深的是鸳鸯蝴蝶派的书。他收藏了一本精装的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并且时不时都会拿出来翻一翻。

  私塾教学虽然让郑老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但封闭的生活,也让那时的郑榕对外界十分陌生,性格上更显得孤僻。由于长期不许出门,所以一旦有机会出去,他总会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

  当时东四的隆福寺庙市经常有一些书摊,每次到那里,郑老总会被书摊里那些洋画片吸引,当时的那些洋画基本都是中国传统小说之类,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等,每次看到,他就买下收藏起来。偶然的机会,郑老又得到了上海的《滑稽画报》和《时尚漫画》,渐渐地,他开始对图画和漫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时间,便在家里临摹以消磨闲暇时光。

  少年  名著激发表演兴趣

  直到十岁的时候,在其母亲强烈要求下,他和四个兄妹才被允许出去上中学。那时他开始接触老舍、冰心及巴金的作品,老舍的《赵子曰》、冰心的《寄小读者》、巴金的《家春秋》都是当时他喜欢的作品。不过,古典小说和画册仍是他的最爱,每周逛一次书店和旧书摊都成了郑老的习惯。有一次,他的舅舅到家里做客,放了本《三言两拍》在床下的柳条箱里,被郑老发现后,就总趁大人不在偷着去看,后来郑老又看了《三侠五义》、《聊斋志异》等等。家里的仆人不识字,他就捧着本《三侠五义》声情并茂地读给他们听,结果一读不要紧,把仆人们都吸引住了,或许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郑老的表演欲也开始释放了出来。

  卢沟桥事件以后,北京沦陷了,郑老也随家人迁到天津租界住了三年,这三年是好莱坞的极盛时代,那时候,郑老跟着大人们看了很多世界名著的电影,那时的他,从电影里接触了《茶花女》等名著,也由此渐渐迷上了表演。

  青年  流浪生活爱读剧本

  郑老说,自己儿时又胖又笨,什么都不会,拿手的只有演戏和画画,因此成年之后,这也成了他惟一能养活自己的职业,看的书大多也都是这两方面的。

  1943年,19岁的他独自离家到了国统区,开始业余演剧。那段时间,郑老看得最多的书便是剧本,如《长生殿》、《人鼠之间》等剧本一直保存至今。这些剧本,虽然已看了无数遍,但郑老每次看都会感动得痛哭一场。1947年,郑老加入重庆演剧十二队,负责管理组务和图书。当时演出队的宗旨是要求进步,就拿出一笔钱来买了一批图书让郑老保管。正是那时,他接触到了《战争与和平》、《罪与罚》等国外经典小说,回忆那时读的书,他印象最深的便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女主角安多娜德为抚养弟弟耗费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这一段感人的故事总能让郑老落泪。

  中年  读书自修受于是之影响

  1950年,郑老进入了北京人艺。那时中国刚刚解放,文艺在普及工作上有很大的成绩,于是在出版业方面流行出版小丛书,也就是如今的口袋书,并且品种齐全,文学名著、美术名著、美术家传记、世界名著都有。他十分喜欢收藏这些小丛书,且视为珍宝。当时绘画正赶上大力宣传东方壁画,所以在收藏小丛书的同时,郑老也买了很多高价的古典绘本。回忆当时的文学读物,他记得读得最多的就是鲁迅、契诃夫、高尔基,其次是西方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

  因为经历过抗日战争国破家亡和文革的坎坷,中年时期,他喜欢读一些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作品。如当时爱看元曲,爱读杜甫、苏轼的诗句,郑老说,杜甫的作品是在困境下忧国忧民,苏轼的作品则是在困境中充满了乐观,这些都让他产生共鸣。由于进入了专业话剧院团,身边是郭沫若、曹禺、老舍这样的大家,文学与修养的差距立即就得以显现了,尤其是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的一句话,更让郑老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于是,他一直督促自己多读书多学习。

  老年  书画怀旧能长寿

  如今,郑老已97岁高龄,不过读书画画仍是他最大的爱好。他说,退休以后,没事时就爱练练画,看看书。只不过,由于视力和体力的关系,相比以前画得少了。

  郑老说,书画使人长寿,因为习书作画能够摄心养性,使人精力充沛,对促进大脑思维的敏锐和沉着很有益处。

  他已经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而且只要听说哪里有旧书的再版,他就会托人帮着买。这些书,都能让他产生怀旧的情结,仿佛自己的过去就在眼前一样,这样既调整情绪,也达到消除疲劳的功效,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江南游报 名人养生 00013 郑榕:读书为养生 2021-06-17 江南游报2021-06-1700009;江南游报2021-06-1700006;江南游报2021-06-1700007;江南游报2021-06-1700008;江南游报2021-06-1700010;江南游报2021-06-1700011 2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