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注博物馆,一场双赢的较量
![]() |
![]() |
![]() |
![]() |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培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动博物馆成为旅游目的地、推进博物馆立法研究。不久前文旅部等9部门也发文,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国家文物局则提出推动博物馆集群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核心示范区等。
博物馆需要加速走向市场,互联网巨头们急于瓜分文化IP市场,这或许可以迎来一个双赢的局面 ,给彼此都带来新的变化。
互联网加注博物馆,一场双赢的较量
◎ 记者 王 珏
这两年包括腾讯、百度、京东、猎豹、商汤等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打起了博物馆的“生意”,经常联合各地的博物馆发起各类活动,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跨界合作案例。
自2016年起腾讯先后与国内近20家博物馆合作。特别是在2018年9月30日,腾讯组织架构调整之后,加注产业互联网与新文创生态的腾讯,在IP源头逐渐探索出一条日益成熟的博物馆生意经。
今年5月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政府联合举办的“三星堆奇妙夜”活动,关系达成三星堆腾讯新文创项目。
其中合作内容几乎与此前博物馆的合作模式如出一辙,三星堆文化IP被植入腾讯游戏、QQ音乐、阅文集团等平台,再通过游戏场景、国风歌曲、网文的形式进行PGC/UGC内容开发。
梳理他们的合作内容,可以发现其基本可归纳为两种模式:智慧文博系统与新文创内容生态。
除了这些还有,比如微信与荷兰梵高博物馆开展深入合作,在该博物馆接入微信支付、上线微信小程序、进行视频号直播,全面打通微信生态;还比如疫情期间国内外30多家博物馆在京东举办“云展览”,探索文创+电商的联动模式;还比如商汤携手故宫用AI演绎历史的传承创新,观众可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历史文化,“穿越”古今;再比如百度百科启动直播项目《行走的文明》,带领网友足不出户就可以“云逛”海外博物馆……
这些都算是科技+文化过程中的典型缩影。
只是从经济收益层面看来,博物馆似乎没有多少商业回报空间。那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巨头都表示出了足够重视的态度?
其中,当然有政策的引导作用。
6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宣布将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其中指出,开展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城市和街区、乡村旅游点智慧化服务技术研究,研发旅游住宿智慧物流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研究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各类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中的应用。
迎合政策引导趋势,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这是各大互联网企业的重要工作。
其次,博物馆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赋能的关系。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很多项目和服务都需要有一个“实验室”或者“试验田”去落地检验,而博物馆就是很好的场景。
例如在京东和各大博物馆合作案例中,给博物馆搭建了一个网上的展览空间,同时博物馆与联合各方提供文创产品,丰富了京东电商的商品体系帮助京东吸引到更多新潮消费者的青睐。
再例如猎豹经常拿安徽名人馆等博物馆做案例作背书宣传,进而获取了海量的商业订单,截止目前,超过2万台机器人覆盖到祖国的山南海北。
更重要的是,当下博物馆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
消费升级背景下,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叠加后疫情时代持续走高的本地游需求,共同催生出如火如荼的文博消费热潮。在此过程中,博物馆也在通过文物活化、文创开发、跨界营销等方式获得更多“出圈”机会,品牌化、商业化的属性进一步增强。
尤其是以故宫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国内顶流博物馆,在掌握众多顶级文物资源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场景化等方式提升参观研学体验,另一方面进行数字博物馆搭建、文创跨界、开发营销等多元化的玩法,从线下到线上,产品体验不断升级,也促使博物馆目的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面对日益年轻化、个性化的主流客群时,博物馆通过游戏音乐等内容呈现形式,迎合年轻客群,对于传统文化IP、国潮产品的消费热情,更易获得线上破权机会和引流途径,触达更多的年轻化客群。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非博物馆不可。“捆绑”博物馆几乎同时满足了其强化“科技+文化”的定位,以及探索扩张B端、G端和C端业务的多重诉求。互联网巨头在帮助推进文物数字化、搭建智慧文博导览平台的同时,也能加速目的地文旅资源整合、完善线上的产品供给体系。
剧文旅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达1224家。互联网巨头与博物馆的合作模式,一旦跑通,后续无论是加速构建文旅产业互联网平台,还是为新文创开发积累更多元化的文博IP,都将助其更容易撬动庞大的存量博物馆资源,形成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一场文化抢滩之战正在悄然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