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匠人匠心

文章导航

用一种新方式,让皮影存续

  皮影是我国非常古老的剧种,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在耐得翁汜录生活见闻的《都城纪胜》中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用一种新方式,让皮影存续

  ◎ 刘 青

  陕西,被公认为中国皮影的发源地。这里的皮影工艺上乘,上等的牛皮经过加工呈半透明状,再经过画稿、镂刻、敷彩、熨平等工序制作得繁简得宜、虚实相生。镂刻的影人在光线的投射下,在亮子(幕布)上塑造出一个影的世界。经典的人物、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娴熟的“把式”能一手拿两三个皮影对打、共舞,而套路不乱。配上艺人们的老腔、弦板腔、碗碗腔,把良臣将相的忠义、才子佳人的情谊和乡间巷陌的趣事一一道来。千百年里,正是它填充着人们的娱乐生活。

  现在,这种古老的艺术在陕西大剧院和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的合作下,又有了全新年轻化的尝试:他们将国粹皮影、沉浸式光影和当下最热的喜剧脱口秀融合,推出了舞台剧《皮影笑传》。不仅有着非遗传承人坐镇,还有着科技带来的全景效果:皮影戏中提取的“祥云纹”布满了整座演出厅,承当多媒体的幕布,无论是抬头、环视,都仿佛沉浸在《三打白骨精》《卖货郎》这些经典戏本的现场。皮影艺人藏身于亮子后,脚下的高台随着剧情旋转,连幕后的玄妙也呈现给观众。脱口秀的穿针引线,更散发着陕西人骨子里的幽默魅力。

  为了给这一古老艺术“保鲜”,马慧曼等陕西文化工作者在不断创新。譬如华县皮影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薛宏权让皮影版“迈克尔·杰克逊”在幕布上跳起太空步;陕西大剧院2016年启动“封存的皮影宝盒”项目探索皮影戏演出新形式……如今《皮影笑传》成为西安音乐厅的常驻演出,向市民游客敞开走进皮影世界的大门。

  在欢笑中,一场听得懂、有共鸣的绝美的皮影表演,完成了一次非遗和现代风格的碰撞。

  匠人:马慧曼,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项目经理,《皮影笑传》制作人。

  Q:传统的皮影,它的传承难点在哪?

  A:皮影中很多唱腔是非常地道的方言,今天的人们听不太懂,就难以传播。而且现代生活节奏快,要大家静下心来看一个戏曲,也比较缺乏耐心。里面还有文化断层的问题,比如最近很火的电视剧《装台》,出现了几句《人面桃花》的哼唱,常听戏的老人知道它选自什么唱段、有着怎样的背景,听得有滋有味,但年轻人没有这种了解,就难产生共鸣。

  Q:在《皮影笑传》中,做了哪些新尝试?

  A:首先,我们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来表演《三打白骨精》《卖货郎》这些经典故事,希望大家可以原汁原味地体验传统皮影。考虑到皮影大小受限,在远处无法看清,我们还邀请了戏曲演员,真真实实地在舞台上把故事演绎出来。在舞台上方是270°的巨幕,台上的表演都会被投影在上面,加上多媒体效果的渲染,营造一种沉浸的氛围。

  Q:还加入了当下很火的脱口秀?

  A:是的。一场演出60分钟,如果全是传统戏曲,大家可能没法专注这么久。我们联合了本地最大的喜剧厂牌“糖蒜铺子”,他们会穿插在剧目里表演。一方面可以活跃气氛,而且会讲述一些皮影背后的故事、本地的风土人情,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和大家互动。调整后,观众也会觉得很新颖,每个故事都能完整地看进去。

  Q:会消除一些“传统很无聊”的刻板印象?

  A:对,无论戏曲也好,皮影也好,它们曾经都是很主流的娱乐,是老百姓从生活里总结出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它包含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古人智慧的结晶;很多道理在任何时代都是通用的。它里面也有一些诙谐的、逗趣的,有爱情故事,也有神鬼精怪,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Q:这种尝试,会促使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吗?

  A:博物馆最近迁址到了剧院一楼,位置更好,也更方便。大家在演出前后,都愿意去逛逛,一天的客流能赶上过去一周。馆里收藏的是明清鼎盛时期的皮影,国宝级的东路皮影就有200多件,那些古老的皮影,真的很漂亮。

  Q:你们也做了一些年轻化、有趣的衍生品?

  A:对,我们在皮影中提取了很多元素。比如镇馆之宝《闹龙宫》是在波光粼粼的海底孙悟空大闹龙宫,非常生动。我们就出了一个系列:有“龙王出海”桌垫;还有一款鼠标垫,是致敬披头士过斑马线的经典场景,4个虾兵蟹将大摇大摆,它们吹着唢呐、举着旗子,很喜感有趣。还有“水晶龙宫”鞋盒、皮影肌理的“东海志异”扑克……会为大家讲述它们的背景。

  Q:未来还会做哪些尝试?

  A:希望多一些互动性的,比如跟着老师傅一起刻皮影、上色,或是学耍一小段皮影,让大家能够参与进来。还想做一套可复制的小表演,很多人不会走进剧院,但我们可以走到社区、学校,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皮影艺术。

  Q:你觉得,非遗理想的状态是什么?

  A:很多老艺人几十年坚持在做皮影,他们是非常热爱的,如果大家都不看,就会慢慢消失了。我们能做的是用年轻人更接受的方式,让它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在生活中,但非遗本身还是要做自己,保持它的内涵和味道传承下来。跨界是把大家领进门,最终是要关注到传统的文化。


江南游报 匠人匠心 00009 用一种新方式,让皮影存续 2021-06-24 江南游报2021-06-2400006;江南游报2021-06-2400007;江南游报2021-06-2400008;江南游报2021-06-2400010;江南游报2021-06-2400009;江南游报2021-06-2400015;江南游报2021-06-2400017;江南游报2021-06-2400011;江南游报2021-06-2400014;江南游报2021-06-2400012;江南游报2021-06-2400016;江南游报2021-06-2400013;江南游报2021-06-2400018 2 2021年06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