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匠人匠心

文章导航

被编“活”了的安溪竹藤编

  国家级“非遗”安溪竹藤编,除了十字编等六类常用编织法外,还有穿篾编、穿丝编、外插花、硬板花、画面编、花箍、打结、插筋等特殊编织法,并使用花筋、粘贴、漂白、喷漆等技巧,使产品色彩明快、造型美观,不腐不蛀不褪色。

  被编“活”了的安溪竹藤编

  ◎ 刘 华

  年已八旬的陈清河指着满墙的荣誉说,福建省安溪县最近还得到一块牌子——世界藤铁工艺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颁发的。

  这些荣誉都来自编织。作为国家级“非遗”安溪竹藤编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手艺活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陈列在他工作室里的竹编、藤编、藤铁编、竹编漆器以及多材质的家居工艺作品,生动演绎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而最大的一件作品展示在安溪山水间,由从业的12万人看护着,那是全年总产值达180亿元的产业。竹藤带出来了一种大产业,不,是编织出来的造福百姓的大产业。

  云锦瓶让我想起一种锦中织品,其锦纹瑰丽多彩,美如天上云霞,因而得名,它的重要特征包括纹饰醒目、用色丰富自由等。而人们眼前的这只云锦瓶,则是珍藏超过半个世纪的竹编作品,细细品味,仿佛可见云锦的工艺,云锦的肌理,云锦的心思。细如丝线可穿针眼的篾丝和薄如白纸的篾片,被匠心地编织成和平的吉祥形象、圆满的美好寄寓。是的,这是一件国礼,是为当时国家领导人出访东欧国家准备的礼品。

  陈清河从小跟着祖辈、父辈学过用竹篾编织篮子、箩筐、竹筛、茶篓等器具,初步了解这门手艺。不知是命运的刻意编排呢,还是缘分使然,入学后,他偏偏被分配去了只有三个学生的竹编专业。这是一个冷门专业,一个没有专业教师、只能邀请民间艺人任教的专业,一个要吃苦、而且经常让人很受伤的专业。开学不久,两位同学即转学其他专业,陈清河成了一棵“独苗”,好比孑然挺立的翠竹。不过,回首往事,老人坦言道:自己的坚守,也得益于校长的鼓励和支持,校长特意为他提高助学金等级,多了两块钱,等于增加了半个月的生活费,而且,有了这门手艺可以早些养家糊口。

  农家子弟的朴实念头,激发的是对技艺的痴迷,出于责任,也出于热爱。为此,他勤学苦练,手指经常被刀划伤、被篾刺伤,半年时间里手指一直裹着胶布,很快掌握了剖篾、编织的技艺后,他凭着自己的美术功底,开始设计创作花瓶、篮子、盘子等竹编工艺品。留校任教期间,陈清河边学习边带学员,醉心于新型竹编工艺的创作,他以毛竹为主要原料,以篾丝为纬线、以篾片为经线,预先制作好木模,立体编织坯体,经高温染为橙色后打磨,用本色篾片插成菠萝花、十字花、六角花、人字花等立体纹样,最后喷上清油保护层。那几年间,他创作的上百件作品参加了各类展览,获得工艺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才有了承担制作国礼的殊荣。

  菠萝罐,顾名思义,形肖菠萝,那罐状却仿佛莲座,而有序排列的篾片花朵,金灿灿地绽放,凹凸有致,而引人想象无边。它由陈清河夫妇设计创作于1972年。当年,它和花瓶、花篮、果盘、壁挂等竹藤工艺品一道,为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先行被送到省里参展遴选。其时,在省里参加会议的全省县委书记县长,被组织去集体观展,喜可以想见。在个人创作不能署名的年代,书记马上打电话询问公社,并要求公社通知作者:我要见他!

  县委书记见面便夸赞陈清河为安溪长了脸。也是,八件作品赴京参展,菠萝罐人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型画册,该画册中只收入三件竹编作品,那在当时是最高荣誉。书记兴致勃勃地提出:公社农械厂干这个不行,要办竹编工艺厂。

  1984年,安溪县创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叫“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由陈清河出任总经理。竹编艺人出身的他,已经在公司名称里悄然让“藤”取代厂“竹”。竹和藤的工艺品都需要手工编织,但竹材较硬,用竹编织难度大,一般人得学习三到五年才能掌握技术,而韧性更足的藤不易折断,可塑性更强,藤制品存放时间更久,技能却较为简单,普通女了只要观摩后多加练习,就能掌握编织技能。竹与藤相结合,可以编织更精美、更丰富的造型;它俩的结合,是鸳鸯戏水、比翼双飞的美好姻缘。这一美好姻缘,不仅为创作提供了游刃自如的空间,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纵横捭阖的天地:

  陈清河把竹编厂的一些骨干调来,成立创新小组,又派人外小学习藤编。接着,公司在全县大多数乡镇设立加工点,公司把材料和生产加工任务分配给加工点,再由加工点组织农村妇女编织藤工艺品。陈清河说,上世纪80年代,你如果到安溪村民家作客,经常可以看到妇女忙于编织的场景。

  由竹编而藤编,由本色而彩色,接着便是藤铁工艺的喷薄而出。并在原先竹藤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融人陶瓷、树脂、玻璃、塑料等多种材质,不断创新技法、造型,不断研发各式各样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家居工艺品,形成13个大系列类别4200种。陈清河与一大群师出名门的高徒,共同创造了中国藤铁工艺之都,创造了世界藤铁工艺之都,而且,在姓“铁”姓“藤”的安溪,形成“国际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线上线下两个市场联动开发”的新局面,在藤铁工艺产业带动下,拥有了两个淘宝镇和十多个淘宝村,安溪很快将发展成为家居工艺之都。走进这样的工艺都城,自然会有强烈的家的气息扑面而来。

  眼下,陈清河正在做一件大事,他要把传统的竹编平编技法提升为汉字编织技艺,以便普及到大中小学生和中老年群体中去,使之成为推广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那些文案便是软件工程师开发设计软件的相关材料。

  福,禄,寿,喜。百年好合。中国工匠。这些形体庄重、优美的汉字,以竹编呈现的形式,装进框里,挂在墙上。其意义在于,文字与工艺同框,传统与创新同框。此组作品创作于2018年,为传承之计,陈清河还为小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安溪竹藤编》。

  陈清河夫妇的儿女们住在不同的城市,且没有继承父业的。也算是传承从我做起吧,全家经过商量,让女儿陈红萍走进设在安溪华侨职校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跟父亲学艺来了。就汉字编织技艺来说,她应该是陈清河大师的开门弟子了。

  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他呼应安溪县竹藤铁工艺产业“二次创业,转型提升”举措所提出的建议。这个工作室由华侨职校图书楼装修而成,一二层为传承实训室,三层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及非物质遗产文化陈列室、创新成果展览室,四层为美术室、家居工艺教室和教研室。这里有竹藤编技艺传习、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创新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研究、家居工艺专业教学等四个专业组,聘请多位劳模和工艺行业领军人物任教,开设素描、图案、色彩、家居工艺基础知识、市场营销等课程,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班,产学研一起上,传帮带一起抓,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家居工艺行业设计人才,带动工艺文化创意、创新的群众性活动。

  陈清河老人要在这里为全县工艺企业的管理和设计人员办班讲学,要在华侨职校竹藤编技艺传习所为学生们教学,要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此建立的教学实验基地共同探索艺匠结合、产教融合的新模式,还要经常下乡给从事编织的农民授课。

  他说,我们要传承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保护、创新,产业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假如只停留在“为保护而保护”“为传承而传承”,那绝对不可以。

  对于安溪县,这是在铁观音茶后面的第二大产业,由贫困县跃入全国“百强县”,藤铁工艺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而带动这个产业的陈清河,他与时俱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再到“互联网+”创业,其身上几乎浓缩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史,他用心编织的中国梦有如“报春瓶”“百花瓶”“云锦瓶”。


江南游报 匠人匠心 00014 被编“活”了的安溪竹藤编 2021-07-29 江南游报2021-07-2900007;江南游报2021-07-2900008;江南游报2021-07-2900009;江南游报2021-07-2900006;江南游报2021-07-2900010;江南游报2021-07-2900011;江南游报2021-07-2900014;江南游报2021-07-2900012;江南游报2021-07-2900013 2 2021年07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