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旅温州

共建文化温州 共享美好生活

温州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共建文化温州 共享美好生活

  温州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其中,温州市获评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近年来,温州市锚定“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高地”这一战略目标和创建目标,强化政府主导,深化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加快建设普惠共享、优质均等、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体验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正以其独特的创新魅力,深刻地融入温州,成为这座城市画卷上最美的底色。

  立足时代谋创新

  打造文化“新名片

  温州市以创建为契机,多种途径推动文化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全面形成“布局均衡、种类齐全、设施成网、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县规划和新建、改扩建、提质改造、整合功能共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项目17个,完成投资额16.88亿元。温州道德馆、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瑞安国旗教育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均已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乡镇和村居建成图书馆分馆142个,文化馆分馆78个;建成遍布城乡的城市书房102个,百姓书屋74个,文化驿站210个,将部分农家书屋纳入全市图书通借通还体系。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1个重点县,15个薄弱乡镇和185个薄弱村累计完成公共文化提升项目投资金额5.02亿元,其中引进社会资金1.65亿元。将文化礼堂作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升级版”,连续七年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建设项目,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总布局,建成文化礼堂3013个。经过3年创建,全市100%乡镇(街道)均建有馆舍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且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2017年该指标为88%);全市100%行政村(社区)均建有馆舍面积达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室(2017年为85%)。

  全市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280.6平方米,居全省前列。全国首创图书公益漂流项目——温州BRT城市书巢,全市共建成书巢50个,收到社会捐赠图书8万余册,图书借阅率达82.5%,现有44支护巢团队千余名志愿者,参与护巢志愿服务2万余人次。

  坚持“民心为本”

  注重服务主体创新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百姓的文化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百姓的文化期盼作为第一要务,把百姓的文化权益作为第一保障。

  文化项目亲“民”。各类创新空间内定时开展音乐、舞蹈、戏曲、电影、话剧、书画、摄影、阅读、茶艺、花艺、服饰、礼仪、旅游、阅读等各类分享体验和鉴赏品评活动,群众可以自主选择,使互动交流更为充沛,效果更佳,人气更足。文化驿站改变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以双向互动为特色,让服务对象从原本单纯的聆听者、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分享者。像文化馆站点的“音乐讲演会”,大剧院站点的“主创面对面”,南戏博物馆站点的“与戏曲玩在一起”,非遗文化志愿团的非遗鉴赏体验活动,市民文化团的原创文艺活动分享等,正在逐步把公共文化服务做成内容生动、形式互动、主体能动、运作灵动的浸润式群众文化分享会。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从“向基层送文化”到“在基层种文化”的根本改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尤其在实现村民文化自给,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乡村文艺繁星计划”培育了2700余支乡村文艺社团,成为“文艺轻骑兵”活跃在温州的乡村大地,走上村镇“百姓舞台”。

  吸纳“民间力量”

  推动社会力量“办文化”

  “公共文化为大家,公共文化大家办”。在温州,人人都是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和受惠者。温州市充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发达、人文精神充沛的地域优势,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将文化部门的“独唱”升级为社会力量的“大合唱”。政府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与运营,或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已然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风气,一种乐于参与的行动自觉、一种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是温州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公共文化领域创新发展最显著的社会特征。创建3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60余亿元

  “以社会代表占多数参与图书馆管理”为主要创新亮点的温州市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率先取得经验,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样板之一,入选央视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大型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温州经验进入中央深改决策。

  在温州,民间力量投入文化的举措方兴未艾。民间出资兴办博物馆、美术馆多达48家,展出藏品30余万件,企业、社区联合建成75家城市书房、45家文化驿站,民办的乡村文艺社团入驻到文化中心、文化礼堂,成为基层公益文化供给的重要力量。首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社会认养制度,读书会联盟吸纳民间读书会120余家,助推全民阅读。在如诗如画的南塘河畔,有一座民营的博物馆——青灯石刻博物馆,在这里,经常举办非遗文化等各种展览,还举办春秋市集,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拍照,成为网红打卡旅游地。

  推进“科技赋能”

  引领服务手段创新

  温州市把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提高服务针对性、精准度摆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位置,搭建了功能比较强大、文化和旅游融合性的“文化温州云”平台,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根据手机特点创设了“宣传嘉”“城乡艺网”等微信、微博移动平台,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文化领域应用,实现公共文化高度精准服务。

  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再提升工程,建成“世界温州人”“温州方言”等地方特色数据库33个。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全时空无盲点全覆盖,城乡市民群众均可通过网络获得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依托“文化温州云”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宣传嘉”“城乡艺网”网络平台和微信微博等移动平台,开辟信息发布、需求征集、意见反馈、在线互动等网络互动服务,动态收集各类信息,帮助决策分析。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全民阅读节推出“4·23云阅读”列活动,创新载体形式,贴近战“疫”主题,吸引了175余万市民参与;市民文化节推云上慕课400余种,开展线上活动800余场次,受众达130余万人。

  挖掘特色亮点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和“省一大”召开地,通过深入挖掘瓯越大地丰富的创作资源,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排歌剧《五星红旗》、瓯剧《兰小草》、越剧《风乍起》《柳市故事》等多部体现温州特色的现当代题材作品,用文艺方式弘扬时代主旋律。温州是南戏故里,南戏在温州传唱了900多年,留下一大批宝贵的曲目和唱本。新编南戏四大本,创新推出《孟姜女送寒衣》《罗浮梦》等精品传统剧目,并通过政府购买演出服务的方式,促进更多优秀文化成果与老百姓共享。每年开展戏曲、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民企、进景区、进革命老区等活动1000场次以上,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以上。开展“南戏900年”浙江传统戏曲展演等活动221场,线下参与60余万人次,线上参与2400余万人次。承办浙江省戏剧节,越剧、绍剧等40余台戏剧新作参演参评,打造戏曲“嘉年华”,为群众提供多样戏剧文化体验。

  2019年温州市被浙江省政府评为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设区市。以“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的主题定位,深入挖掘温州特色文化元素,做强特色、做深内涵、做精品牌。新建非遗体验基地100余个,积极推进非遗体验基地向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旅游景区延伸,形成了一条条非遗体验特色线路,成为市民度假、学生研学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是一座城市保有持续发展、积极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示范区创建,让每一个温州人更关注文化、享受文化、传扬文化,达到了共建文化温州、共享美好生活的目的。”温州市文广旅局局长朱云华说。 (供稿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江南游报 文旅温州 00006 温州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21-09-02 江南游报2021-09-0200006;江南游报2021-09-0200008 2 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