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旅观察

文章导航

新消费视角下的
非遗产业

  第十三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将于9月16日-20日在浙江杭州举行。

  据悉,本届博览会(杭州工艺周)以“共享非遗 共同富裕”为主题,围绕“薪火传承之光、乡村振兴之路、少年研学之行、文旅融合之美”等四个方面开展。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大背景下,非遗旅游商品逐渐升温。

  非遗旅游商品将非遗元素或非遗技艺融入文创产品中,带有地域特色和人文价值,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文创产业协调发展。其受青睐是个别现象,还是一条已经在全国被广泛探索、具备成功经验的道路?这种形式的旅游商品开发,当下又有哪些突出的问题?

  新消费视角下的

  非遗产业

  ◎ 记者 王珏

  随着中国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互联网技术的繁荣,将继续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未来,中国消费者选择国内旅游的可能性增长。根据胡润的调查显示,过去两年,相比80后、90 后,70后中年人更愿意在大陆境内旅游。

  旅游新消费的变化倒逼非遗产品的升级。目前,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属性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和产品设计的偏好差异及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意见和存在问题认识是不同的。

  其中,游客对非遗消费的总体偏好上,54.55% 的游客对民俗类和传统技艺类非遗感兴趣;49.16% 和45.12%的游客对民间文学类和传统美术类非遗感兴趣;对传统医药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和传统戏剧类非遗感兴趣的游客相对较少,而对曲艺类非遗感兴趣的游客最少,仅占 13.13% 。然后,不同的年龄层、性别、工作、学历、收入,对于不同的非遗产品的接受度都不一样。

  从非遗产品消费者出发,非遗产业应该以提升大众精神生活品质、满足消费者非遗消费需求为目标,围绕非遗资源的发掘、转化、管理、生产、利用、消费、传播等活动而进行生产。它的本质是以产业的方式,通过非遗产品及服务将非遗文化和资源推向市场流通领域,并赋予其经济属性的一种新兴产业。

  事实上,非遗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珍贵、文化内涵极为丰厚的优质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价值挖掘与整合,通过产业机制进行转化,以非遗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体验等方式使其进入市场流通环节,能够有效推动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融合,并凭借其特有的优质资源属性满足大众的新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活力,提振中国经济发展信心,促进国家的稳定健康发展。

  对于新消费格局影响下中国非遗产业的发展来说,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讯息,准确把握非遗市场及产业实践领域的新变化、新态势,是实现进一步分析研判的基础。

  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非遗产业规模达14000亿元,且非遗产业在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高于艺术品产业总规模。其中非遗工艺品产业、非遗医药类产业、非遗餐饮类产业是主导产业,占比达到了总规模的70%以上。由此可见,随着非遗新经济的兴起,非遗消费市场成为了热门板块,非遗产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同时,非遗产业结构愈加清晰,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产业体系与机制建设渐趋成熟。

  除了产业内在动力的发展,产业生态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着产业的发展。

  从自然环境层面来看,受现代化、城镇化等影响,人类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这既是生态学兴起与发展的重要背景,也是大量非遗濒临灭绝、引发国内外关注与保护的重要原因。在非遗产业发展的生态研究与实践中,以青田石雕“石材荒”、杨家埠年画“木材荒”等为代表的原料危机就是亟待思考与解决的典型问题。

  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第一,非遗发展的理念已经从早期的抢救、保护与传承语境,进一步拓展到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以消费带传播、以消费促发展的新时期,这使得非遗产业作为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被大众进一步认知。第二,非遗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加凸显。一是非遗产业自身融合以及非遗与相关产业的跨产业融合在实践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二是非遗产业在跨地区、综合性、集聚性等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第三,在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的强势介入以及微拍堂等新一批文玩电商的兴起运营下,近年来非遗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被释放出来,非遗产业业态的创新涌现与非遗市场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从某种程度上说,新产业往往源于新消费热点的出现与推动。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我国线上消费的恢复明显快于线下消费。在这一背景下,非遗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实践领域来看,非遗产业在疫情之后迅速展开了积极的产业转型,最为突出的就是借助融媒体等新技术手段以及互联网电商平台,开拓了线上非遗消费市场。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就是传统非遗寻求新发展的典型代表。活动期间,酷狗、哔哩哔哩、腾讯等平台设置的非遗主题专区为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搭建了观看非遗纪录片、倾听非遗故事、欣赏非遗音乐、参与非遗直播的众多非遗产品消费场景。同时,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也带动了非遗产品消费热度的不断攀升。众多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抒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表达对非遗项目的关注与喜爱,上传身边的非遗故事与非遗技艺,体验和消费非遗产品及相关服务。

  可以说,“云上非遗”颠覆了传统非遗的消费模式,将其向着更为大众化与年轻化的领域推进,这是当前关于非遗产品消费的一大亮点。或许,这也是第十三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江南游报 文旅观察 00005 新消费视角下的
非遗产业
2021-09-09 江南游报2021-09-0900007;江南游报2021-09-0900008;江南游报2021-09-0900010;江南游报2021-09-0900009;江南游报2021-09-0900006;江南游报2021-09-0900012;江南游报2021-09-0900011;江南游报2021-09-0900013 2 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