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节气节趣

文章导航

秋分,秋之味

  秋意正浓,昼夜等分。一场秋雨—场寒:肥美的螃蟹、新鲜的白果、香浓的秋汤,秋分的美食里,满是秋天的气息。

  秋分,秋之味

  西汉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将秋分这个节气的特点讲述得再清楚不过。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也真正进入现代气候学意义上的秋季。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北宋词人谢逸的一首《点绛唇》,带给人们秋分时节的所有美好意象:风、露、月亮、桂花,更有美人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这是文人笔下的秋分,风雅中带着寂寥。

  在大江南北的农田里,秋分又是另一番景象。华北平原,人们为秋收忙碌之余,又开始了冬小麦的播种;江南地区,水稻秧苗也满载着收获的希望被插入水田。汗水浸染了秋色,劳动的号子是秋分最美的乐章。

  这样一个又风雅又忙碌的节气,大概只有美好的食物,才能留住人们共同的记忆。三两只蟹、几颗白果、一锅秋汤,串联出秋分独有的味道。

  秋风起,吃蟹时。每年秋分时节,螃蟹都必不可少的佳肴。餐桌上常见的螃蟹大致有三类:产于长江流域的河蟹及湖蟹:产于珠江口的半咸淡水蟹:产于近海的各种海蟹。无论那种蟹,秋分时节都最为肥美新鲜。秋分吃蟹,当然不只是尝鲜,更是因为此时的螃蟹最养人。蟹的蛋白质含量要高出同质量的猪肉、鱼肉很多倍,还富含各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适当吃蟹,绝对是秋季“秋分食蟹忙”的好选择。

  螃蟹的样子很怪。

  《梦溪笔谈》载:“关中人不识螃蟹。有人收得一只干螃蟹,人家病虐,就借去挂在门上。”国人过去相信生疟疾是由于虐鬼作祟,门上挂一只螃蟹,虐鬼不知是什么玩意,就不敢进门了。沈括说,“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这话说得很幽默。沈括是杭州钱塘人,又在延安当过官,此事应是亲见,而非耳食。当年关中人不识螃蟹,恐怕只是穷乡僻壤的普通百姓,繁华都市的富贵人家,当不至此。东汉郑玄考证,西周祭祀时便有青州的蟹胥即蟹酱。可见关中早八辈子就有人不但识蟹,而且食蟹。不过,食蟹之风流行开来,还是以后的事情。

  国人食蟹之风大约起自江南一带,开始时并不为北人所认可。《洛阳伽蓝记》曾记载北魏杨元慎对来自江南的南梁将军陈庆之的奚落:“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做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呷啜莼羹,唼嗍蟹黄。手把豆蔻,口嚼槟榔。乍至中土,思忆本乡。急急速去,还尔丹阳。”嗍是吮吸,唼是吧唧嘴的声音,用来形容吃蟹黄的情景倒是挺传神的。从中可见,当时北人对南人吃米、喝茶、食螃蟹的习俗还是颇以为怪的。直至唐宋之后,情况才有了改变。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皇宫中已有螃蟹需求:“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份,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宋朝赵家皇帝祖籍河北涿州,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宫中也要食蟹,可见此风已然北渐。不过直到今日,南北风俗还是有些差异。

  中国人为什么要吃螃蟹这种样子很怪的东西?最直截的答案当然是好吃。林语堂便说过:“凡地球上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出于爱好,我们吃螃蟹;出于必要,我们又常吃草根。”但我怀疑事情是否如此简单。螃蟹好吃,是吃过之后的结论,而非未吃之前的动机。中国人最初吃螃蟹,应该出自于憎恨。

  稍加对照便可明了,中国食蟹之风最盛的地区与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大致相当,都在江浙一带。而螃蟹又是个食稻伤农的东西,而且曾经为害相当严重。直到元朝,江苏一带还有“蟹厄”的记载:“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吴谚有蟹荒蟹乱之说,正谓此也。”螃蟹多时,会像蝗虫一样给稻谷带来毁灭。农民对此能不恨哉?恨到了极点,只好去吃。

  食蟹当然不止整蒸整煮一法。宋《山家清供》中便有“蟹酿橙”之方:“橙用熟而大者,截顶,剜去瓤,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带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至今,浙江菜中仍有橙蟹同食之法。记得1983年全国第一届烹饪大赛时,江浙某位厨师的参赛作品便是蟹酿橙。

  不过,蟹肉虽好,却不可多吃。秋燥有温、凉之分,秋分的“燥”以“凉燥”为主,而螃蟹性又偏寒,多吃会令身体寒上加寒。如何能既吃到鲜美的蟹肉,又不至于受寒呢?不妨配上一点黄酒或者姜醋,暖身活血祛寒。

  秋分时节,银杏叶已渐黄。在赏叶之时,不妨也与银杏果实做一番亲密接触。在中医理论里,秋属金,五行对应白色,白色入肺,秋季最注重的就是养肺。食用白果(银杏)可以护血管、益肺气,恰好应了医理。用白果做原料,炒—道可口的菜肴,或是配上白菊、雪梨调制—杯热饮,不光美味,还能安然度过秋燥危机。

  广东五邑中的开平苍城镇,在秋分有个特别的饮食风俗:吃秋菜,饮秋汤。秋菜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秋碧蒿”的野苋菜。秋汤则是用野苋菜炖煮的鱼汤。医书上说,苋菜味甘,可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日,还有润肤美容的功效。聚积在体内的火气,通过秋汤的洗涤,排出体外,秋之燥也能得到缓解。不过,岭南地区的气候常年温暖,深秋季节的野苋菜仍旧嫩绿可口。如果不是岭南人,能否采苋菜喝秋汤呢?当然可以。即使是夏秋开花结果之后的老苋菜,仍旧很有营养。而且苋菜根本身也可以药用,最好是连根带叶采来秋苋菜,清洗停当,搭配上正当季的肥美鲫鱼,熬出的这一锅秋汤,绝对滋润。

  螃蟹、白果、秋汤,秋分的味道,你会选哪一种呢?

  ◎ 刘 青


江南游报 节气节趣 00013 秋分,秋之味 2021-09-16 江南游报2021-09-1600007;江南游报2021-09-1600008;江南游报2021-09-1600006;江南游报2021-09-1600010;江南游报2021-09-1600011;江南游报2021-09-1600012;江南游报2021-09-1600013;江南游报2021-09-1600014;江南游报2021-09-1600009 2 2021年09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