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理”,衣冠中的宋朝
![]() |
![]() |
![]() |
![]() |
![]() |
![]() |
如何穿衣打扮看似是个人的事,但从来不仅仅是。华夏礼仪,衣冠先行,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作为衣冠古国,文化和服饰一向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衣、食、住、行,衣为首, 所以这期我们从宋代的服饰开始,去看看他们的美学理念。
生而为“理”,衣冠中的宋朝
◎ 记者 王珏
中国的衣冠,是礼教与时尚,含蓄与奔放交织的美学篇章。就衣裳而言,就始终穿梭在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最早的服饰叫“衣裳”。在东汉荀爽的《九家易》里这样说:“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昆,在下含物也。”乾为天,坤为地,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天地代表了法度。
之后,又有上衣下裳合为一体的深衣。它的袖口是规整的圆,象征举手投足要合乎规矩。领是方的,背后的缝要垂直,像挂了秤砣的一般,象征品行方正。下摆也要平平整整,象征公平。而且深衣的剪裁必须是上下分开,而后缝为一体。这是对“衣裳”祖制的继承。
当然,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有很多创新以及不同服饰的出现,但是对于服装中文化的继承,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衣装打扮,不是个人的事,是天下大事。此等大事到了宋朝又有哪些变化呢?
1975年,在福州北郊浮仓山南宋黄升墓中,出土了一件褐黄色罗相印金彩绘花边广袖女衫。听这件女衫的“名字”,我们大概就可以从脑海中浮现出它的样子。再详细一点的介绍是这样的:对襟、广袖、左右开袖的衫子,在领缘、对襟缘,镶有三道花边,第一道印金蔷薇纹花边,第二、三道是彩绘鸾凤云气纹花边。从色彩上看,是素雅却又不失华丽。
这样的一件素衫,也有人称之为褙子。有说法它原本是婢妾之服,因为婢妾往往都要侍立在主妇的背后,所以称之为褙子。一般来说,有身份的主妇穿的是大袖衣,只有婢妾才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这样行动起来更加的方便。但是到了宋朝的后期,褙子就逐渐发展成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式样了。
当然,就跟现在流行搭配一样,光有衫子是不行的。所谓流行就是新一时,旧一时,泥金衫子搭配什么裙子最好看呢?唐人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大家熟知的石榴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裙。到了宋代,这个审美就不同了。这时开始刮起了小清新的风尚。不同于之前的大红大紫,开始用银灰、沉香、粉紫这些略为素雅的色彩。
宋朝还曾流行一种旋裙,裙子前后不开叉,骑马的时候可以把裙子分开垂于两边,以图方便。这种样式的裙子虽然风靡一时,但是可能因为围合不严而逐渐遭到了废止。与这个相反的,宋代女性的裙服上还出现了一种有特色的配饰,被称为“玉环绶”,就是在腰带上系上玉佩,玉环等饰物,可以把裙摆压住,让裙摆更加平整,这也是时刻提醒女子需要“守礼”。
宋朝还有一种独创的袄服样式,也曾被称为旋袄,特指长不过腰的短袄。这种短袄最大的特色在于两只短袖仅仅盖住手肘,领子多为直领,衣襟通常敞开。其实通过描述,我们就可以想象到这种服装与之前的广袖长衫比起来在行动上要方便很多。而事实上这种服装的设计确实也是为了方便运动。据说这种旋袄起源于专职养马放牧的小官,只是没有想到这样的“运动服”受到了男男女女的喜欢,成为了一种便服,此后流行了1000多年。
再讲讲宋朝服饰上的配件,凤冠霞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名词,在中式的“王子公主终于过上幸福生活”的大团圆中,凤冠霞帔总是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出现。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里就这样有这样一出戏:“大开筵席,广请亲朋,笙箫括地,鼓乐喧天。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但是到了宋朝,霞帔却是被打上了深深的等级烙印,非一般女子可以佩戴。
而说到两宋三百年间女服的基本款式,基本上延续了五代的风情,即对襟上衣衣襟敞开,露出里面的抹胸,裙子也从胸部降到腰部,这应该是跟外衫敞开后需要强调腰身曲线有关。
也许在视觉上与唐朝的华服比起来,宋代的女裙要显得低调,但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宋代裙服的幅数之多,比之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基本上都在六幅以上,甚至多达十二幅。而且这种裙子在制作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大量的襴褶,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百折裙,但可能更为夸张,现在出土的宋代文物里面就可以验证这一说法。
在黄升墓中出土的一条六幅裙,除了两侧两幅不打折外,其余4幅每幅打15折,一共打了60折。这样剪裁出来的裙子,虽然用料变多了,但是在整体的视觉效果中宽度反而变窄了,而且对于动作的束缚更小。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低调的奢华。
宋代女裙的长度基本保持在裙摆及地又不拖地的水平,甚至也会有更短一些的。这样虽然没有前朝裙子那样子的飘逸,但可以使让女子行动更为方便。
按照我们通常的认识,宋代的服饰,与唐代比起来,要显得更加文雅、内敛、保守。也有很多学者把唐宋两代国力、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差异联系起来。但是仔细分析宋代女子裙服款式的变化原因,这个观点不一定能够成立。
就以女裙为例,与其说是偏向于保守和内敛,不如说一方面是更加的考究,另一方面是更加的平民化,更加的接地气。
这样的服饰从外表到心灵都是契合当时文人的审美的,同时在形制上也受到了很多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最直观的是服饰的色彩也不再像唐朝时那么浓烈艳丽,而是形成了具有时代自身特色的恬静之色。整体感觉上清新、柔和、端庄。
宋代,我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了一个非常繁华的时期,其中产生的理学思维对后世影像至深。而理学思维的诞生,从思维模式到生活方式,直接形成了宋代审美思潮的转变以及后来服饰的变迁。
也正如上期文章中所说到的,“极简”审美,绝对不是以“简单”去评判的。“极”是思维模式,“简”是表现形式,是理学的表达。理学讲究格物致知,同时求理于物,通过观察物体去寻求真理。理学家们的努力,让格物穷理的思维得到宋人的普遍认可,从而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就成了宋韵美学中独特且普遍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