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宋韵美学

文章导航

东坡帽里的诗与远方

  东坡帽里的诗与远方

  ◎ 记者 王珏

  前几年,蔡云超老师说要送我一幅字,让我选个内容,我选了辛弃疾的《清平乐》,蔡老师写完,笑着说,以为我会选苏轼的定风波。那几年,我正经历着人生的浮沉,仔细一想,确实苏轼的《定风波》更适合。

  昨日,坐于窗前翻看着三联书店出版的《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先生在旁边写字,问我有没有想写的字,我便想到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说,目前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词了。喜欢词中豁达明净的意境,喜欢其中悠然淡泊的情怀。

  从诗境到心境,从心境的生活,苏轼都堪称是大家。想到如今传世的苏轼标准画像,再想到宋代男性簪花审美,心想,要么这期就写写苏轼的帽子吧。

  在后世流传的苏东坡标准像中,他的头上往往都戴着一顶高筒短檐帽。比如赵孟頫所画的“苏轼立像”,八大山人朱耷所画的《东坡朝云图》等。仔细端详这个帽子:由乌纱做成帽身的比较长,但是帽檐又很短,像是一个高高的筒子倒扣在头上。

  这个帽子是苏东坡在原来的帽子基础上为了方便摘脱改良过的,当时的人们称其为“东坡帽”或者“子瞻样”。

  苏东坡在宋代时的时尚号召力那可是非同一般的,由于他特立独行而创造的发明,往往都能引起一股风潮。于是,这顶东坡帽引来了大量的仿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京城里的儒生,还是外地来的士子,几乎人手一顶。

  甚至于在宋代的杂剧中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位演员说:“我的文章盖天下,谁人敢来比诗画?”其他几个演员笑他吹牛,他就指着头上的帽子说:“你们没有看到我头上的子瞻样吗?”

  还有“苏门六君子”中的李廌在《师友谈记》里对此狠狠嘲讽一通:“伏其几而袭其裳,岂是孔子;学其书而戴其帽,未必苏公。”唉,即使你带了东坡帽,你还是你,苏东坡还是苏东坡。

  苏东坡改良的帽子可不止只有“子瞻样”。当他被贬到广东惠州的时候,他在当地人用的斗笠边上加了一圈几寸长的蓝布或者黑布,用以遮挡阳光。这种款式虽然不如子瞻样名气大,但是受到了南方老百姓的喜爱。现在古风剧里很多侠客的帽子,沿用的便是这个款式。

  还有一个东坡帽,是苏东坡被贬到更遥远的海南澹州时发明的。当时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正在担心哥哥会不会忧愤成疾,却收到了苏东坡的儿子苏过寄过来的一顶“椰子冠”。既然苏东坡在海南还有心思折腾帽子,看来心情还是不错的。

  从一顶帽子就可以看到苏轼豁达的人生理念。而我们喜欢苏轼的词,也正是因为他飘渺却不虚无,婉转却不悲凄。他说长恨此生非我有;他说何事长向别时圆;他说人间有味是清欢;他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是如何的挥毫泼墨,如何的壮志未酬,那颗炽热的心,在沉浮中日趋平静。鲜衣怒与风烟俱净,不过只隔了一条岁月的长河。

  另外很喜欢的一首词是他的《临江仙》。那一夜苏轼醉酒,归家敲门,家童酣睡不醒,他也不气恼,慕者明月清风,转身往江边走去,水浪拍打着岸边,凉风习习,远处一轮明月,此时此景,再深的醉意,也会被尘封的记忆唤醒,似那沉于江底的尘埃,在水流中的沉浮,等待智者的打捞。只是繁华一梦,岁月如风,所得几何不过心中一粟。最后的清醒愈加澄澈,于是他留下了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羡慕范蠡功成身退,抱得美人,泛舟五湖,而他的一生却一直为命运所牵绊,一世流离。但是,心即江海。

  而《定风波》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写的,他被贬黄州,在野外,偶遇风雨所填。

  就如一顶东坡帽,在宋代普遍循规蹈矩的风气下,苏轼无疑是鹤立鸡群的。

  也就像《梁溪漫志》中所说:苏东坡一日退朝,吃的饱饱的,拍着肚皮散步。对左右侍婢们说:“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连连摇头。只有侍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才捧腹大笑。

  确实,他才高八斗,但在人情世故上纯真另类。王安石编《字说》,他嘲笑“滑”字难道是水之骨吗?司马光执意全盘恢复旧法,他称他为“司马牛”,笑他有牛一样的倔脾气……

  于是,他得罪人而不自知,也许他也知道但是不愿改变自身去适应。这样就有了历史上最著名一次文字狱——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的时候,他几乎一日三餐难继,他发明了一个办法:“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于八珍等。”意思就是说,先饿自己,等饿的实在受不了了,再来吃那些粗劣的饭菜,那味道就和国宴上的美食一样好吃了。

  后来他被贬到惠州的时候,全城一天才杀一头羊,他就只能买到被剔了肉的羊脊骨。他写信给弟弟,苏辙说:“骨间亦有微肉……随意用酒薄点盐灸,微焦食之如……蟹螯逸味。”

  很多人都知道苏轼的豪放,知道苏轼的诙谐,却不知道苏轼的诙谐很多发自于他最艰难的逆境。于逆境中寻到美好,这是苏轼对于生活最美的解读。他所征服我们心灵的不仅仅是那些辉煌的词章,绝妙的书画,还有那淡然处之的人生哲学。

  或许我们可以想象着他头带着他自己改良过的斗笠,“纵步松风亭下。”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他就像佛家中的顿悟一般,想明白了。

  其实,人生何尝不像攀登,一路艰辛,一路跋涉,或许我们也可以学苏轼一般,停下来看看松间的风景,想想头上的帽子是否舒适,想想生活是否一如心中之美好。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今夜,我望向窗外城市深处,想着世间之美好,不过存于心念之间罢了。


江南游报 宋韵美学 00013 东坡帽里的诗与远方 2021-11-04 江南游报2021-11-0400006;江南游报2021-11-0400007;江南游报2021-11-0400010;江南游报2021-11-0400008;江南游报2021-11-0400009;江南游报2021-11-0400011;江南游报2021-11-0400013;江南游报2021-11-0400012 2 2021年11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