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旅游达人

文章导航

她通过自己,见证城市记忆

  无数个体的记忆汇聚成一座城市的历史。当我们想要真实感受一座城市的心跳时,民间视角更显难能可贵。每一个人都可以代表一座城、而一座城市可以被任何途经、驻扎于此的人拥有和解读。

  在高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或许一些东西会不可避免地消失,但有人为保留岁月的风貌而努力,为那些被淡忘的记忆找到附着之处。在这个过程里,城市的基因密码被破解,在地的日常生活得以重塑。

  她通过自己,见证城市记忆

  ◎ 刘 青

  拔地而起的高楼像棋盘上的棋子,挤进了每一座城市的街巷。在城市的变化之中,地缘性的差异逐渐模糊,但在历史的车辙上,在日常生活的孔隙里,还存留很多发光的事物,提醒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的故事。

  庆幸的是,当“漂”一族的风潮逐渐回落时,许多年轻人重新爱上了自己成长的故乡。他们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去挖掘在地文化的美好,记录每个城市发展的记忆。图片是古老而有效的记录方式。做了十几年城市摄影拍摄的马海伦决定用别样的方式,致敬自己的故土。

  在翻阅有关家乡的资料时,马海伦发现,那些文献翔实、客观,但市井街道的烟火、老人们的日常细节被宏大叙事与学术视角淡化,变成了历史研究中的边角料。她希望能表现出民间视角的家乡,挖掘出这里生猛鲜活的一面。

  镜头对城市的记录一向来真实而直率。马海伦将叙述城市的方式交还给每一个普通人,呈现乌鲁木齐多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生长姿态。她说:“这个项目是我一直都想送给我的城市的—份礼物,回赠它一直以来对我慷慨的给予,也想回赠给这里的人们。”

  城市从来不会遗忘自己的过去,你能从城市的建筑,人们的眼神,街巷的角落了解它。乌鲁木齐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城市,只有你真正来到这里,才能理解为什么从这里出来的人都那么奇形怪状、野蛮生长。

  不少人去高台当代艺术中心看《乌鲁克林》,充满民族元素与街头气息的时尚表达,是马海伦留给人们的初印象。还会在心里私语:“摄影师人好可爱,拍得还好看……她是维族人么?”

  作为在乌鲁木齐长大的汉族姑娘,马海伦与高台艺术中心共同发起了一项乌鲁木齐公益拍摄项目。她邀请所有热爱乌鲁木齐的人来到这里拍照,不分年龄、性别和民族。她拍下形形色色的面孔,定格平凡又美丽的瞬间,在拍照的间隙,采撷面孔背后鲜活、有趣的故事。

  “我是‘疆二代’汉族女孩,可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会觉得我像维族。” 这个女孩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她对家乡有种特别的感情,咬着本是拍摄道具的馓子。

  她在展览中为 150 个人留下影像:有夜店老板、广西来的游客、刚刚离职回到乌鲁木齐的前北漂,趁午休鼓起勇气来的公务员,希望研究新疆艺术的考研学生,也有 “天生是巨星” 的网红…… “免费为大家拍照” 的公告确实吸引来不少路人的眼球。

  为了达到最大的传播度,记录下新疆多种多样的面孔,从拍摄到采访再发布到社交媒体,每天的紧密节奏可累倒了项目幕后的年轻人,马海伦反思:“我就想为什么要做到这么辛苦?可能是真的想做一件事情给我的家乡。” 换句话说,这是一份礼物,献给哺育她审美的这座城市。

  在逐渐了解城市的过程中,人也会逐渐发现城市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老街区虽然充满了热闹的烟火气,但环境过于拥挤、嘈杂,当地人的生活有许多不便之处。该如何改造这些老街,才能既保留它原有的气质,又能令其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成为思考的课题。

  这些年来,马海伦一直在观察着美的演变,时尚的风向标到底从何而来。现在的新疆女孩要么走韩范儿,要么复制卡戴珊的欧美审美,而这次的拍摄对象艾达让她想起来小时候才会看到的维吾尔小姐姐。 “这女孩才上高中,她喜欢的东西不是被时尚定义的,那就是她单纯的自我表达。” 她说。

  比如包指甲花曾是每一个新疆小女孩儿的变美必修课。小时候放学作业放在一旁,下楼去街上买花放到矿泉水瓶子里,再加上盐使劲捣鼓一阵,染色的原材料就有了。据说包指甲花有一定难度,捣碎的花瓣要用纱布包好敷在手指上,然后等上一晚上。“睡觉就像这样子你知道吗?” 马海伦说,双臂举高,手伸出来,头顺势而下,像“僵尸”一样,“小姑娘们睡前一直祈祷明天起来效果一定要好,因为失败了会很丑。心里会很紧张,整个晚上动都不敢动。”

  不过时代在进步的过程中,一些事物不可避免地消失了,怀旧的情绪难免伴随其中,但马海伦仍然对家乡的未来很期待期待。

  “我最近读过一句话,大意就是为什么你看到的新疆是如此的鲜艳?鲜艳到好像是把彩虹上的颜色都偷下来了,而这个地方的发源是最荒芜的戈壁和沙漠,是最没有颜色的地方。环境的贫瘠反而激发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就像人对生的渴望一样。”她说。

  Q:是什么促使你开始用摄影记录城市的?

  A: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特别直接的方式,让我出去和这个世界交流,去和别人交流。像我做这种城市系列,包括我回新疆公路旅行,拍照会给我一种浪漫的感觉,因为我也不知道我会拍哪些人,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他们会走进我的镜头里。

  Q:什么契机使你想要创作“乌鲁克林”这个项目?

  A:对于这次“乌鲁克林”的项目,通过拍普通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相对来说真实的、客观的当地人的面貌。我不想让大家太关注这是谁拍的,因为我这次真的转换了一个角度,把聚光灯和话语权交给了被拍摄的人,请他们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特别有意义。

  Q:在读书时,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文化差异现象?

  A:因为我从小就在一个多民族的地方长大,新疆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很强的。所以其实我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文化差异。当时在美国生活,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哎呀,这个地方在我们新疆也有。”

  Q:习惯使用什么器材拍照?

  A:现在我会用很多不同的机子,有的时候我就拿一个卡片机,有时候我就用中画幅。我最近买了一个中画幅的傻瓜相机FUJI GA645,这个相机本身很好玩,因为它的竖构图和横构图是反的,很可爱。我觉得每个相机都能给我不同的感受。

  ▶达人:马海伦,摄影师。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创作“乌鲁克林”摄影项目用来记录自己的家乡。


江南游报 旅游达人 00010 她通过自己,见证城市记忆 2021-11-04 江南游报2021-11-0400006;江南游报2021-11-0400007;江南游报2021-11-0400009;江南游报2021-11-0400012;江南游报2021-11-0400008;江南游报2021-11-0400010;江南游报2021-11-0400011;江南游报2021-11-0400015;江南游报2021-11-0400014;江南游报2021-11-0400013 2 2021年11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