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绘解杭州情
从1400年前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起,运河两岸日益繁荣。“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画说杭州第一人”吴理人以一支不辍的画笔,描绘运河两岸以及杭城最烟火的市井巷弄、最寻常的百姓人家。
丹青绘解杭州情
◎ 文/吴永梓 图/殷浩然
岁月如汪池塘,在人的身上不断溶蚀。当记忆成了消耗品,转化为每个人心中重要且难以割舍的存在时,我们需要借助某些力量,去记录那些不想失去、力图挽留的人事物,那些关于家乡、关于土地以及流动的时间的回忆。那些舍不得遗忘的片刻记’乙,便有了再一次生命。一朝艺成岂偶然,吴理人将对文化逝落的“忧心”,付诸追逐历史的“痴心”,长年累月坚持创作数以万计的民俗画,可谓“搜尽里巷打草稿”,画尽运河千年古韵。
相比皮影、剪纸等艺术形式,民俗画的流传范围还要广泛些。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的画像砖。到了宋代,民俗画的制作已蔚然成风,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把宋代风俗人情、衣冠服制流传于现代。这是画家热爱自己的时代,为记录百姓的生活,上升为艺术上的创造,用以传之后人,以志不忘。
如果用心去拍镊,西湖边的一块石头,都能护出生动表情。如果用心去体悟,运河里的一片水波,都辉映着一段记忆。“我是杭州人,能画杭州事。”正是明白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在运河里游泳、摸螺蛳、捉鱼虾,在街巷人家躲猫猫长大的吴理人,脑海里存储了太多的街坊邻居、市井人物、运河风俗、西湖山水……一旦拿起画笔,就再也歇不下来,倾尽一生做好一件事,那就是用笔墨来记录历史,留存文化遗产。他在画里讲故事,在画里讲文化。有人评述吴理人的民俗画,是在寻求中国画与中国民俗文化的表里关系。
在吴理人看来,风格即人,一个艺术家在尊重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应该有自己独到的个人追求。比如,画孩儿巷和雨巷时,两条巷都是画下雨天,一幅借助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是为了表现雨后天晴,江南多雨地面潮湿的景象,重点是表现孩儿巷古韵依然。而雨巷画作,就是借戴望舒描述杭州街“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采用制作方法表达意境。这两幅画都是画雨,但因内容和表现手法不同,产生的感觉也不同。
多年前,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吴理人运河民俗风情画画家工作室里,吴理人遇见过一对从法国回来、受杭州市政府特邀出席西湖文化艺术研讨活动的老艺术家夫妇,其中一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女画家从小在福海里长大,她无意中翻开《运河杭州风情》,看到一幅福海里画作时,忽然激动得双手微微发抖,眼角止不住地湿润:在画中,她看到了原以为今生再也无法见到的老家“福海里”——这是一条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人郑麻皮仿照上海福海里建造的弄内房屋为石窟门的建筑。她把画册紧紧抱在怀里,一直对吴理人说着“谢谢,谢谢,真当没想到,没有白同来一趟!”
2017年7月,“吴理人民俗艺术馆”在杭州桥西直街落成开馆,集教学、交流、创作于一体。多年来,艺术馆面向社会开展民俗画传承教学,吸引着无数人造访并细品老杭州的民俗风情。艺术馆共2层,一楼为展示厅,陈列着吴理人历年民俗画作品及部分旅游文化产品;二楼为互动厅,开窗即见大运河,厅内吴理人专为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绘制的《西湖全景图》引入入胜。在完成了寓意百年历史文化的《一百米运河长卷》后,疫情期间的他还创作了百余幅写生稿。不管何时何地,吴理人都保持着创作的热情。
但吴理人的内心依旧焦灼,年轻时经验不足在作品上留有遗憾,如今处于创作黄金时期的他,坦言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每一处景物背后的小人物故事鲜活生动,他深感再画60年民俗画依然有道不完的民俗事。
为了画出民俗画的“烟火气”“霉蒸汽”“屋漏痕”,注重细节的吴理人不断地钻研思考,不同房间的桌子上摆放什么样的物品,不同身份的人家墙上悬挂什么样的东西,不同职业人家屋里陈放什么样的家具,夏天老人们摇什么样的扇子,冬天小孩子玩什么样的游戏……他四处走访,对话当年的左邻右舍、生活在运河边的人家、一辈子工作在运河边的老人……他反复揣摩、回忆,竭力如同照柜机一般还原当时的场景。他绘制出的民俗画,不重技巧,重在故事风韵;不重风景,重在人文与风光。吴理人说,他立足杭州为出发“点”,以大运河为“线”,倾尽全力呈现并推进中国的民俗文化这一“面”。他绘制的杭州运河《拱墅自古繁华图》《拱宸,怀古》和《拱宸桥》在2019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纪念日当天被中国邮政推荐制作成首日封、纪念邮票和明信片向全国发行。《祥符花朝节》《湖墅八景》等作品被制成明信片在全国发行。一本描绘西湖四季景色的《西湖四时幽赏图》画册,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杭州的导游图。
光阴似箭,大运河越过时光,仍在安然流淌。吴理人坚定地将手中的画笔更多地对准大运河文化,对准家乡,因为这片土地既承载了过去,也将书写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