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旅绍兴

提升公共文化 助力共同富裕

绍兴文旅召开媒体记者恳谈会

  提升公共文化 助力共同富裕

  绍兴文旅召开媒体记者恳谈会

  ◎ 记者 陈 冲 通讯员 董 雨  屠静琪

  2月25日,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召开“百廿绍图:提升公共文化,助力共同富裕”新闻媒体恳谈会。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浙江电视台、浙江之声、江南游报、杭州日报、绍兴广播电视台、越牛新闻、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等20余家媒体代表受邀参会。

  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葛建民,绍兴市文广旅游局调研员赵海出席座谈,绍兴全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基层文化站代表等参加会议。同时,围绕“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等议题,与会嘉宾和媒体代表畅所欲言,为绍兴文旅发展出谋划策。

  何俊杰局长表示,此次恳谈会的时机和地点选取得颇有意义:时值绍兴文旅融合三周年和中国公共图书馆创始人徐树兰创设古越藏书楼120周年的重要节点,在市党代会召开前夕,以“公共文化服务助力共同富裕”为切入口,在绍兴文脉源头之一的稽东镇召开文旅发展媒体恳谈会,可谓应时应地。围绕“共同富裕”,聚焦精神富有,坚持以公共服务为首位,软硬件并举,提升文旅幸福指数;聚焦旅游富民,持续发力推动乡村旅游振兴;聚焦文脉传承,今年是绍兴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也是中国评定“东亚文化之都”10周年。今年我们将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和文旅国际化上聚焦发力,让绍兴文化能真正出海,绍兴文化坚定自信。

  存古开新

  开创公共图书馆之先河

  绍兴图书馆的前身为古越藏书楼,由绍兴乡绅徐树兰先生捐资创办,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之开端。它的创建,是我国传统私家藏书楼由封闭保守、秘不示人转向开放公用、造福社会的标志性事件,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绍兴是江南文化鼎盛之地,从越王勾践石室藏书典故算起,绍兴的藏书文化至今已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徐树兰先生作为“绍兴头一个提倡维新的人”,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先后捐资或与人合力创办了绍郡中西学堂及近代学校图书馆“养心书藏”、上海农学会、农学报等公益事业,这一系列举措契合了求新求变、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同时又体现了绍兴人民实干图强、务实进取的处世精神。

  1900年,徐树兰先生集议筹建古越藏书楼,将自己多年搜藏经史大部以及一切有用之书悉数捐入。1902年,藏书楼建成,遗憾的是,徐树兰先生不幸于当年病故;其子徐尔谷遵父遗愿,于1904年将藏书楼向公众开放。因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即从古越藏书楼建成之期算起,至今已有120年历史。

  为保证古越藏书楼开放后能够长期顺利运转,徐树兰先生参照西方图书馆规制订立了《古越藏书楼章程》,明确提出古越藏书楼创建的宗旨:“一曰存古,一曰开新”。这是绍兴图书馆传承古越藏书楼首创精神,服务社会120年来坚持的精神底色。目前,古越藏书楼门楼仍伫立在原址,作为绍兴图书馆分馆之一,坚持向公众开放,为大家提供图书报刊阅览服务。

  传承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共享

  绍兴图书馆馆长那艳表示,作为绍兴全市第一家拥有120年馆史的公共文化单位,绍兴图书馆秉持着“存古开新”的理念,逐步建设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馆藏总量21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98TB,年服务读者近200万人次。

  2021年,绍兴全市7家公共图书馆均获评省“满意图书馆”,获评率100%。2019年以来,我市将城市书房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已累计建成城市书房85家,覆盖60余个乡镇(街道),书房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总藏书近100万册,阅读席位8000余座,总流通人次近千万,形成了较完备的城市阅读格局。市本级绍兴图书馆打造科技、文创、医学等不同主题分馆11家,各类图书流通点104个。全市103家乡镇(街道)文化分馆普及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标率达100%,40%以上村级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纳入图书馆业务管理。全市乡镇图书分馆66家,覆盖率达65%。公共阅读“市、县、乡镇、村”四级网络已基本成形。

  公共阅读融入智慧城市生态圈。全市以公共图书馆、主题分馆、城市书房为基础,大力推进公共阅读数字化服务建设,不断创新优化,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公共阅读数字服务体系。2016年,“电视图书馆绍兴模式”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数字图书馆、电视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并行发展,实现全市图书通借通还,全市统一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长三角地区电子社保卡在全市所有书房可自由办证、借还书籍,跨市通借通还服务让图书真正实现了自由流通。2021年,绍兴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更推出了场馆联合预约、特色馆藏联合展示,让阅读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公共阅读高质量推进文旅融合。绍兴全市图书馆开启了“图书馆+景区”“图书馆+民宿”模式,在古城4A级景区鲁迅故里开设“大先生书房”,市区网红打卡点迎恩门水街开设树兰书房,在旅游驿站开设“天姥书房”等,将阅读旅游相融合,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统一,使旅游更具吸引力。集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阅读服务空间,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成为绍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历史文献开发彰显地方文化精粹。2009年,绍兴图书馆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16万册,在省内仅次于浙江图书馆。其中,112种古籍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4部古籍入选《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历史文献资源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拓展深化

  公共文化赋能共同富裕

  在“十四五”期间,绍兴市公共文化服务将全面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推动公共文化现代化先行市建设,聚焦共同富裕,以人为本,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精神富有的最亮丽的底色,传承深化“百廿绍图”之启蒙性与公共性。围绕2022年古越藏书楼创建双甲子的历史性节点,将以“百廿绍图:图书馆的存古与开新”为主题,开展贯穿全年的系列活动。活动盛邀全社会广泛参与,将重点开展1场研讨交流(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办),举办2场展览(越中文脉展暨“百廿树兰”典籍特展、绍兴图书馆馆史图片展),出版3本书籍(《绍兴图书馆志1902-2020》《树兰文丛——绍兴图书馆120周年特辑》《古越藏书楼书目》)。通过这种方式,重塑绍兴市古越藏书楼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的历史地位,整体推进和提升全民阅读,助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悉,2022年,绍兴市将全面推进“浙文惠享”省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将打造70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建城市书房16家、文化驿站9家。并计划最多用三年的时间,在绍兴全市范围内打造200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从2022年起,绍兴将用三年时间,在绍兴全市兴建或提升100家乡村图书馆,探索构建现代智慧文化空间。积极推动图书馆从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争取在2025年初步建成智慧图书馆。

  ▲“树兰学院”学员带来《诵读经典·筑梦未来》

  ▲媒体恳谈会现场

  ▲绍兴图书馆科技分馆

  ▲“树兰品读”李青老师的主题分享《我的歌单,最好的时光》


江南游报 文旅绍兴 00006 绍兴文旅召开媒体记者恳谈会 2022-03-03 江南游报2022-03-0300006;江南游报2022-03-0300007;江南游报2022-03-0300009;江南游报2022-03-0300008;江南游报2022-03-0300011;江南游报2022-03-0300010;江南游报2022-03-0300012;江南游报2022-03-0300015;江南游报2022-03-0300016;江南游报2022-03-0300013;江南游报2022-03-0300014 2 2022年03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