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旅游达人

文章导航

从城市到山野

那些追逐兰花的“教徒”们

  从城市到山野

  那些追逐兰花的“教徒”们

  即使在拥有万千气象的植物界,兰花也是让人无法忽视的植物类群。然而,若是对兰花的稍有了解,不由感慨若植物界有“饥饿游戏”,那么兰花的生存力简直堪称满分。在植物学家顾垒和摄影师邹滔的叙述中,人们可以从兰花的神秘姿态、传粉骗局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羁绊中,打开一座奇妙的兰花秘境。

  兰花最大的魅力始终与人有关。好比春节期间,色彩艳丽的蝴蝶兰总是一众年宵花的佼佼者;在滇藏地区,兰花入药的传统源远流长,当地的少数民族以自己古老的方式学会与花共生共处。

  从春秋战国起,国人对兰花的钟爱几乎从未断过。胡适曾在苦盼而不得后写下《希望》,后被谱曲成为广为传唱的《兰花草》。相比之下,英国人对兰花的痴迷则更加疯狂,在丘吉尔的传记中就记载着,张伯伦曾拥有12个种满兰花的温室,并总是用新鲜的兰花来装饰他的扣眼。兰花作为新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植物,广泛出现在瓷器、墙绘和商品包装上。

  如今,这段疯狂的追逐史成为一道警示牌,兰花爱好者的保护行动在全球各地时有发生:每年英国邱园的兰花展依旧是年度园艺盛会,只不过更加科学正向;在兰花种类更多的厄瓜多尔,保护者们为长相奇特的小龙兰建立了雨林保护区;澳洲人民建起护栏,以保证裂缘兰不被兔子和袋鼠啃食;美国的植物学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珍稀的雪茄萼足兰,并将它们移植至南佛罗里达的原始栖息地……

  顾垒和邹滔谈论发现野生兰花的故事时,不论是在城市近郊或横断山的密林幽谷里,二人都十分慎重。根据2021年9月发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目前全国兰属所有物种,除兔耳兰外均被列入保护范围。而兔耳兰因其叶片宽大不符合传统文化对兰草的审美,由此免于被随意采挖的命运。顾垒认为保护名录的作用在于执法依据:“通俗地说,‘牢底坐穿花’的数量大大增加了。”

  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一片冷杉林下,邹滔和队友们趴在潮湿的土坡上,对着4株高不到10厘米的紫茎兰一阵猛拍。他们是王朗兰科植物调查和影像拍摄项目组的队员,若不是因为经验丰富,这种生长在厚苔藓里的暗紫色腐生兰极可能被忽略。为了观察更多细节,几人以各种姿势紧贴着大地,对于常年在山里寻花的人来说,这种场景再熟悉不过,邹滔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教徒膜拜现场”。

  人们对于兰花的喜爱并不罕见。自2010年起行走于西南山地间的邹滔,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搜集拍摄野生兰花,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花好看就是兰花最大的魅力之一。”兰花不仅花形奇特、色彩多样,还是被子植物中种类第二丰富且高度特化的家族,全世界约有2.8万种兰花,每20种植物中便有一株是它。在我国分布着近1700种兰花,分布广、差异大,恐怕一辈子也无法穷其全貌。

  即便种类如此之丰富,兰花却能进化出极度精巧的结构。从带斑点的形如女士拖鞋般的杓兰、明黄色如翩跹裙裾的跳舞兰,再到不起眼的紫茎兰——它们从厚厚的苔藓里冒出地面,形如黑棍般的总状花序上,密密麻麻排布着数十朵蚂蚁大小的小花。但每一朵花的构成,与其他兰花并无二致。兰花的高度特化不止于形态,花瓣色彩同样丰富,蓝白红褐黄绿紫,甚至还包括黑色。而如紫茎兰这种没有叶片的腐生兰,缺少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根部共生的细菌提供营养,在不同的光线下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倘若植株有阳光照拂,外观是墨绿色,如果是阴暗的环境下观察,看起来就是黑色的兰花。诸如此类的案例,在追花的路上不胜枚举。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里高洁淡雅的兰花形象为标准,这类野生兰科植物各自精彩的外形和颜色大概没什么出镜机会。但正是这些渺小却顽强的生命,不断颠覆着邹滔对于兰花认知的同时,也拓宽着他对审美的理解和边界。

  在邹滔的寻兰笔记中,他打趣地描述着另一种腐生兰尖唇鸟巢兰:“不论盛花期还是果期,都像棵枯草,从颜值上说实在差点意思。”文字上方依旧会耐心地附上自己对着兰花贴地膜拜拍摄的照片。

  兰花个体之间的差异是观花旅途的一大乐趣,要想在茫茫丛林中发现它们,除了熟知兰花的生活习性,从差异中确认兰科植物始终如一的特性也很有必要。在植物学家顾垒的笔下,一张兰花花器结构图上被勾勒出兰属植物的6枚花瓣,它们由外轮3个形态相同的萼片以及内轮1个标志性的唇瓣和两个彼此对应的花瓣组成,再加上1个雄蕊和雌蕊合生在一起的柱状合蕊柱,便构成了兰花基本的形态,其中合蕊柱和唇瓣是兰科植物的主要标志。

  假如植物界也有“饥饿游戏”,那么兰科植物绝对是大魔王级的选手。为了尽可能避免把生命浪费在与其他植物争夺阳光和养分上,大多数兰花会选择扎根在贫瘠恶劣无人问津的土地,裸露的基岩、潮湿的泥塘、树木的枝杆……从亚南极群岛到热带雨林几乎都能找到兰科植物的身影。同时,许多兰科植物还需要专门的昆虫帮助它传粉。面对诸多挑战,大多数兰花特化出独特的本领,在特殊的环境里生存繁衍至今。

  观赏兰花最大的乐趣,便是识破它的诡计。顾垒表示,了解一朵花,绝不是记住名称、特征,而是观察它在自然中的生存状态、生活策略。观花其实是一项智力活动,对观察结果进行追问,最终得出植物进化的背景逻辑。面对兰花这样的伪装大师,抓住它长相最奇怪、最吸引你眼光的地方去提问,时常有惊喜。

  比如所有兰花都成轴对称生长,其缘由“是为了增加它传粉的精确性,两侧对称的花对昆虫是一个非常鲜明的视觉信号,由此引导虫子顺着这条对称轴的方向抵达花蕊所在的通道”。而我国特有的抱茎叶无柱兰则将信号升级——开花时花枝一般长出两朵兰花,像两个并肩行走的小人。在小人头部,密密麻麻的点状物犹如机场的航标灯,引导昆虫在此降落。

  这只是兰花计谋的冰山一角。由于有近三分之一的兰科植物没有花蜜,为了吸引传粉者,它们会模仿雌性昆虫的外形、气味或者伪装成盛产花蜜的人气花朵如风铃草,充满心机地等待着虫子光顾。其中,花朵如勺子般的杓兰属,因其艳丽花色和奇特造型,是观花圈里最耀眼的存在。同时,人们更常见到的西藏杓兰与熊蜂如教科书般经典的互动游戏,是顾垒科普时最常引述的例子。这种兰花长着硕大的紫色唇瓣,酷似熊蜂蜂王产卵所需的地洞或树洞。当熊蜂被诱骗掉进口袋,气急败坏地寻找出路,顺着唯一的亮光横冲直撞地往外爬时,身体已经蹭上花粉。当它再次落入另一朵兰花的“感情圈套”时,就在无意间帮助杓兰完成传粉重任。

  对于想要跟着邹滔等自然摄影师去野外寻找兰花的爱好者来说,专业的领队必不可少,同时还需要取得当地保护部门的许可才能进山。在活动中,参与者不能透露任何野生保护植物的GPS点位,更不能采摘和破坏。

  让兰花生长在本来的环境中,便是它最美的样子。当然,比起野外,植物园可以确保自己近距离观看一些稀有的种类,科普相应的知识,更像一本立体版的植物图鉴。去年4月,邹滔参加了西双版纳植物园的兰花展,兰花种类之丰富确实像老鼠掉进了米缸。地处中国兰花种类最丰富的云南,植物园在保护和宣传野生兰花的作用上不可小觑。2013年,白旗兜兰第一次在普洱被发现,在野外仅存10多丛。西双版纳植物园通过科学培育,将其从灭亡的边缘拯救了回来。

  只是植物园终究不比自然,看不到一株兰花背后立体的生态。长期在野外进行自然观察,顾垒和邹滔时常会反复探访一个点位,记录野花不同时期的生长过程,让更多人看到植物的魅力。即便渺小如一株兰花,也要用尽浑身解数活出热烈的姿态。万物有灵,皆是可爱。

  【赏兰推荐地】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7月)

  保护区位于四川北部的岷山深处,有机会看到近30种兰花,其中包括7种杓兰。同时期,还能见到五脉绿绒蒿、岩须、拟耧斗菜等野花。

  ●环贡嘎山(5~7月)

  因贡嘎山惊人的海拔落差,可以找到西藏杓兰、紫点杓兰、流苏虾脊兰等20余种高山兰花,以及各种报春花、绿绒蒿等野花。

  ●墨脱(4~5月)

  被誉为“藏地江南”的墨脱因为独特的气候,是不可多得的兰花天堂,这里拥有高达80多种具观赏价值的兰花,不少是墨脱特有品种。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4~5月)

  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的植物园,目前已举办过8届兰花展,上一届展览展出了100多种、上万株兰花,重点为石斛属及罕见的兜兰属。

  ●上海辰山植物园(4~5月)

  无论是园中收集的植物种类,还是布展形式或理念均走在前列,加上交通便捷,是城市观兰花较为理想的地方。


江南游报 旅游达人 00007 那些追逐兰花的“教徒”们 2022-04-07 江南游报2022-04-0700007;江南游报2022-04-0700006;江南游报2022-04-0700009;江南游报2022-04-0700011;江南游报2022-04-0700013;江南游报2022-04-0700014;江南游报2022-04-0700015;江南游报2022-04-0700010;江南游报2022-04-0700012 2 2022年04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