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流淌千年的魅力
首届台州府城宋韵文化艺术特展精彩纷呈
![]() |
![]() |
![]() |
![]() |
![]() |
![]() |
![]() |
宋韵台州·临海篇
府城,流淌千年的魅力
首届台州府城宋韵文化艺术特展精彩纷呈
◎ 文/图 台州文旅
4月28日,宋韵台州 大雅府城——首届台州府城宋韵文化艺术特展于台州府城隆重开幕。
本次特展由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临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临海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临海市博物馆、卢乐群艺术馆承办。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文富,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委员、二级调研员陈再米,中共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佐明,台州市电视台副台长陈雄,台州书画院副院长高炬,以及临海市相关部门领导,台州艺术界前辈卢乐群、项春晖、徐三见和台州各地书画家参加开幕式。
今年,台州市将围绕“大雅府城”“东南邹鲁”“雅致生活”等主题,陆续举办台州府城宋韵文化艺术特展、2022年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活动、宋韵黄岩美学展等文化艺术展示活动,让千年宋韵在台州大地“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形成展示“重要窗口”独特韵味和文化台州建设成果的鲜明标识。
本次展览作为宋韵台州文化系列活动首场特展,以“曲径幽雅”为主线,共展出诗词书法作品、国画作品、宋代文物展品和雅草盆景190余件,以彰显大宋文韵风雅,丰厚府城文化底蕴,把神秘的“宋式雅韵”场景化,让市民深度体验宋韵文化魅力,让宋韵文化可见、可感、可传承。
府城风韵 子城里外
站在如今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宋代的城市是怎样的。有一个地方却是例外——台州府城临海。因为这里的千年古城墙,还保存完好。由南宋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里,有一幅台州府城的罗城(大型城郭的外城)地图。拿着这张宋代地图,对比今天的府城墙,景观大致无差。
宋代时的台州府城,大体是个长方形,被城墙包围。如今,府城墙保持三面合拢的状态:北边的城墙靠山;西、南边的城墙临江;紧挨东湖的东城墙,因为市区的东扩,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留下了“崇和门”这一地名。
府城东南,有座巾山,山上大小两座文峰塔,并立相对,为城内一景,在罗城图特地有所标识。从南边的镇宁门进入,穿过一条长长的街,来到府城西北角的台州医院。在宋代,这里是衙署的所在地,并建有子城,即大城中的小城。子城里,有州治、衙楼、司法厅、推官厅、司户厅、通判厅、州学等衙门的重要办事机构。
子城外,则由15坊、5巷、11市组成。始建于唐代的台州府城,最初实行坊市制,就是居民区的“坊”与商品交易区的“市”严格分离。所有交易都必须在市场中进行,市场之外严禁交易。到了宋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街区、坊巷连成一片。道路两旁,既是民居,又是店铺,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市井——就跟现在的紫阳街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印刷术的普及,宋代的图书市场十分发达,文人们能够鬻文为生。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一生没做过官,也不事生产,但漂泊江湖四十年,衣食无忧,其一部分生活经费就来自稿酬。他自嘲:“七十老翁头雪白,落在江湖卖诗册。”不过他诗名大振,是个畅销书作者,诗册刚刚印刷完毕,就在全国流传,还卖到海外去。
繁荣的工商业,让台州府城的人口剧增,文学家楼钥有诗为证:“顷年登临赤城里,江绕城中万家市。”
一方东湖 临海明珠
开凿于北宋年间,因位于台州府城东城墙之东而得名的东湖,是台州两宋时期的重要史迹,亦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这个清秀隽美的官方园林,是千年府城临海承载的另一种宋韵味道。
自南门入东湖,沿着依水山庄的复廊前行,就能看见一尊人物铜像——钱暄。钱暄字载阳,钱塘人,吴越王钱俶孙。宋熙宁四年(1071),钱暄以光禄少卿知台州,东湖的故事要从他开始说起。
东湖原位于台州府城内东侧,本是一片水泽沼地,汇白云山、北固山之水,人称之“山水窟”。因地势低洼,府城一遇强降雨,极易形成洪涝灾害。这种情况随着知州钱暄到任,终于有所缓解。宋熙宁四年(1071),时任知州钱暄顺应民心,组织民众凿湖以导流分洪,将东城墙内迁,“山水窟”被划出城外,通过护城河与灵江相连,自然而然汇聚成一片湖面。在宋朝,水利治理成了主要的民生工程。钱暄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同时开辟公共游览地,东湖成为了府城边的“邑郊风景地”。
自钱暄之后,东湖还经过历任官员治理开发,几次修辟,东湖终于成了《嘉定赤城志》作者陈耆卿眼中的“春夏行乐之冠”。这里独具一格的山水风光,也吸引了不少名人高士前来游赏和颂唱。
东湖附近还有东岩堂等私家园林。东岩堂者,宋陈侍郎广寿园也。临海人陈广寿,字成卿,良翰子,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渐渐地,东湖畔也飘来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宋知州王华甫于东湖边建上蔡书院,这是台州最早的官办书院,也是宋代浙江著名书院之一。
如今,园林的形制基本根据晚清知府刘璈浚修后的布局。湖中筑有两条长堤,呈东西走向,将东湖分为前湖与后湖。公园由湖东景区、湖心景区、后湖景区三部分组成。其中,湖东景区包括依水山庄、荣兴堂、临海历史博物馆、东湖碑林,湖心景区包括湖心亭,半勾亭,骆临海祠,樵云阁、樵夫祠遗址,后湖景区包括琪水园、小鉴湖、海礁苑。藏自然山水美与人工美于一体,含古今之胜,东湖园林的形制之美、风景之秀,台州来说独一无二。
钱氏一族 荣留临海
钱氏来到临海,随他们一同而来的,还有礼器。如今,在临海博物馆,带有“钱氏”字样的藏品,如钱氏大铜瓶、钱王铁券拓本及摹本、钱王铁券箱、钱氏波曲纹青铜鬲等,都和当年的“两浙第一世家”钱氏家族有着较深的渊源。
钱氏的传家文物中,最贵重的,莫属“金书铁券”。它是当年钱镠平定董昌叛乱后,唐昭宗赐予他的奖励。这块“金书铁券”,随着钱镠封王、孙子钱俶“纳土归宋”,流转于不同的地方。直到熙宁八年(1075),钱俶曾孙钱景臻娶了秦鲁国大长公主,成一朝驸马都尉。“金书铁券”也到了驸马府。北宋末年,秦鲁国大长公主南迁,便有了后来“金书铁券”在临海的故事。少年陆游曾随着母亲拜访过公主,也曾看到过铁券写下一篇《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某年十二三时,尝侍先夫人,得谒见大主,铁券实藏卧内,状如筒瓦……”
南宋末年,元兵破临海,“金书铁券”在战乱中遗失。再次回到钱氏后人手中,是一个渔民的偶然发现。随后此事在邻里传开,最后传入钱氏后代耳中,他们用十斛谷子换回祖上的铁券。
事实上,数代皇帝也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宋朝的几位皇帝,如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曾观赏过铁券。至清朝,乾隆皇帝还写了一首《观钱镠铁券歌》,将它刻在铁券宝匣,赠送给钱氏。
如今,斑驳的“金书铁券”,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钱氏后人的其中一支,现居住在临海大田岭外新村岭外片。祖上留下的其他文物,他们先后几次捐献给了临海博物馆。
除了“金书铁券”,庇佑着钱氏世代生生不息的,还有他们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从和临海有过交集的钱氏后人中,我们多少能看到,家训对这个家族的影响。除了东湖,钱暄还增筑台州府城(时称州城)。在当地十分得民心。其作为和家训要求的“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是十分一致的。
钱氏家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家训告诫后辈子孙,一定要多读书:“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钱氏的著名人物中,包括钱忱、钱愐、钱端礼、钱象祖等,也都居住在临海。钱端礼曾在黄岩瑞岩寺留下《大泽塘诗刻》碑:“尘缨久欲濯沧浪,今日来游大泽塘。水似我心心似水,更无一事可商量。”
▲临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王荣杰(左)主持,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文富(右)致辞。
▲府城
▲紫阳街
▲东湖
▲钱王铁劵
▲乾隆《观钱镠铁券歌》拓片
▲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