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古堰画乡
饮食古堰画乡
◎ 文/图 俞天立
一溪碧水,一叶小舟。世界不过如此之大。
这是丽水古堰画乡的脸庞。古堰画乡分为“古堰”和“画乡”,过了龙泉溪,便是“古堰”了。我之所以略去“画乡”,是因为商业气息过浓,不喜。
我在溪水之南,上埠头,登扁舟。船家摇着舵,载我掀开一道流动的翠幕。试着将感官变敏锐,盛放大自然的细节。所以,饮清风,闻草香,观溪魚,听蛙鸣。此时此节,山峦苍翠,河渚淼然,水草丰美。流云之下,水波星星点点,在船头啸聚,又在船尾消散。溯江而上,江上的风有青荇的味道,有水禽的味道,有香樟的味道,有一切生命跃动的味道。“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古堰画乡的山水之间,便是“眉眼盈盈处”了,在炎炎夏日送来缕缕清凉。
船停了。溪水那头是一道古街,分开了观光区和古村落,划开了仙境与桃源。石板街有雾,但轻薄,薄如蝉翼。
一座“懋德勤学”的古建筑在道旁唤我。它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坐南朝北,正厅五开间,进深五柱七檩,犹如一尊弥勒佛。只是现在它已成了酱园。我跨过门槛,向院内张望。满园的坛坛罐罐,或陈列于木架,或堆放于墙角。芝麻酱、牛肉酱、花生酱、麻辣酱……散发出谷物发酵的芳香,丝丝缕缕挠动鼻尖。主人在埋头做着些活计,并未察觉客人的到来。我的目光落在一旁的陶瓷饮罐上。罐身贴有纸,上书“端午茶”三字。这端午茶,跟端午节有甚关联?便向主人询问。
“端午茶是从每年端午节开始做的,内含十多味草药。”
“具体有哪些药材呢?”
“藿香、野菊、桑叶、菖蒲、山苍柴、鱼腥草……您可以尝尝。”
我拧开水龙头接了一杯,饮下。是花草的感觉,舒爽得舌头生津。冰凉和温润交织,满口满喉。
我问起药材的来源。店主说药材都是村民在附近山上采的,比较道地。我点头称许。又说起唐景隆年间疫疠流行,有个道士叫叶法善的,在松阳一带采药制茶,用木桶和大缸装下,济世救民。从此,丽水各地盛行以木桶、陶罐盛装端午茶,让行人客商自行取用,避暑解热、辟邪祛毒。
“罐里的端午茶可以免费喝。不免费的,不叫端午茶。”他的表情风轻云淡,笑如春水。在丽水,只有草药本身才供出售,药茶只是用来积德行善的。德和善,本就是人世间的一味良药。此“药材”不写在配方上,却有暖人心、益身心的疗效。对传统善文化的虔诚,早已融入丽水人的血液中。我不觉喝下又一杯。一杯接一杯。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古镇味最醇。晚近时分,我逛到一家店号“山林食事”的面馆。店主是个微胖的中年男子,一袭青布长衫,留着狂野的胡须,梳着扎成卷的小辫子,颇有文艺范儿,正在门口方桌后擀面。他动作洒脱飘逸,让人想到唐宋书家张旭、米芾。这很有几分古意。
“欢迎欢迎,请进。”老板娘诚意相邀,我便欣然入内。只见面馆环境整洁、民俗浓郁,独不见服务员,似乎是家夫妻老婆店。
“我们家的面呀,祖传的,都是我老公手擀手抻的,没有雇人。擀面抻面,手感很重要嘞——”她边说边比划,“面粉是新麦磨的,要揉得硬,揉得透;擀面要有力道,顺着卷着擀;抻面要抻得匀、细、韧,这样做出来的面才顺滑有嚼劲。”南方人能把面做得这么讲究,那真是需要几代人的功夫的。
环顾店堂,我对墙架上的面塑摆件来了兴趣,那是一个个萌萌的动物面塑,松鼠、龙猫、画眉、蜥蜴等不同科属的都有。老板娘见情笑着说,“我家男人原先喜欢养些小动物,后来知道了野生动物受法律保护,就都放生了。他学过面塑,就琢磨着捏了这些小动物,有个感情的寄托;顾客看了觉得有趣,也有请他捏了带走的。”
近观细品,只见龙猫在慵懒午睡,憨态可掬;松鼠上蹿下跳,机警张望;画眉绿羽红冠,啼鸣枝头……能做出这么活灵活现的面塑的匠心巧手,做好一碗面那是不在话下了。食客们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老板娘引导我们坐下,递上菜单。菜单竟然是一册竹简,在手中徐徐展开,凉气爬满指尖。发现了各种颜色笔描的字——“吃”“卤”“面”“茶”……难说书写美观,却俏皮有灵。
“这也是您先生的杰作啰?”
“他呀,从小就喜欢摆弄这摆弄那,‘不务正业’。您瞧——”她指了指墙壁上挂的画。那是些国画,有老虎、禽鸟,还有山居、舟楫之类,笔墨沉郁,线条粗犷,山泽大川的灵气充盈整屋。我似能触摸到那一山的绿、一溪的云。看得出,男主人对自然生态的崇尚与热爱。此刻,他却微笑不语,埋头擀面。
我是好奇一碗面的,那碗手擀面。老板娘说她家的面是土猪肉烧的,肉质紧致,还有鲜笋、香菇、青菜、番茄等菜料。“自家养的猪和鸡,自家的土灶头,用土猪和土鸡骨头熬的高汤,包你吃了这辈子忘不了。”老板娘很笃定。我说就这个,再加一碗韭菜肉饺。她颔首称好,转身扎进厨房。
我开始欣赏店内的景致——叠水景观,清闲古雅。一条竹子削成的管道,引流涓涓清泉,落在小水池中。泉水叮咚作响,天地空寂。疫情魅影下,店内只有我们三两顾客,仿佛置身青山秀水间,落得悠闲自在。
“面来啦,饺子来啦——”老板娘的吆喝声格外悠长,好似山歌。腾腾的热气扑面而来,散发着山野食材的异香。用筷子夹起细细长长的面,入嘴细嚼,口感爽滑筋道,拉扯出浓浓淡淡的菜香。饺子接着上桌,味道鲜美、酱香醇厚,土猪肉软糯紧致,吃着很带劲。狼吞虎咽间,直觉味蕾欣悦、满口生津。这很有陆游“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的感觉。
“慢慢吃。千万别烫着了。”女主人忍俊不禁。我却全然没有顾上,入口的是面食美味,入耳的是擀面脆响,入眼的是溪水奔流,无酒亦沉醉。
按照行程,我是必须五点半赶到渡口上船返回的。此时已不足十分钟。“您是不是要赶渡口的船呢?”女主人关切地问道。
“不打紧,不打紧的!”我并无想走的意思,放飞的心灵告诉我真的已经醉了。斜阳外,古堰边,流水绕孤村,哪有什么是值得赶的呢!任足迹漂泊,找一处客栈招旗,竹席薄衾,倒头便睡又如何?一切都应该慢下来,交给感官,畀予呼吸。
行走在青石板道上,忍不住向远山夕阳大吼:“让时光慢些吧!慢些吧!”
忽又想起早前的端午茶。那茶与这面一样包含着来自乡土的淳朴。酱园主人和面馆老板用本乡本土的药材与食材,让访客的味蕾回归于自然。他们选择了吃与喝——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奉献出祖传的精湛手艺,将其放大至终极形态,倔强地拒绝平庸,引导肠胃苏醒。来到古堰画乡,不想记录什么声名鹊起的牌坊、拱桥,不想沿着范成大、王禔的足迹遍历古迹,只想好好喝碗茶、吃碗面,回归人类原始的需求。
所谓珍馐美味,多出自篷门荜户,隐在乡土之中。人间烟火,自然之食,古堰画乡的山水养人。
作者:俞天立,曾获得过浙江省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我的西湖记忆”全球征文一等奖,浙江省第九届“新荷计划”入库人才。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茶当酒品》《素手调艺》。